過去幾個月來,鴻海因為龍華廠區接二連三的自殺事件而焦頭爛額。或許是無奈,或許是一種策略,郭台銘選擇了大幅提薪近兩倍。不料最近幾天,仍然有許多台灣學者感到不滿,紛紛跳出來指責鴻海是血汗工廠。

誰是對的,誰又是錯的?

事實上,這一起又一起的自殺案件,不見得與鴻海有關係。但不可否認的是,鴻海軍事化的管理方式的確會造成巨大的心理壓力。同時,不合理的薪酬制度,讓加班變成一種常態,同樣也是把人當成機器使用的惡劣制度。

不過,與此同時,我們卻可以隱約從這一整起事件中,嗅出陰謀的味道...

中國政府的意圖

大陸近年來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為了因應金融危機所推出的四兆刺激經濟方案,通貨膨漲的問題也逐漸浮現。但是,推動經濟發展的基層勞工的薪酬卻始終沒有多大的改變。

當人活不下去了,就會出現嚴重的社會問題。共產黨注意到了,所以也希望在大陸的外資們開始提高基本工資,改善大陸勞工的收入,進而避免貧富差距的持續擴大。

現在中國政府的唯一問題就是,該拿誰來開刀好呢?

首先,這家公司的規模要夠大,聘用的勞工要夠多,這樣才能起到領頭羊的作用。再來,這家公司的後台不能太硬,背後挺它的政府也不能太強。最後,蒼蠅不盯無縫的蛋,這家公司必須要有點問題,好讓中國政府能名正言順地下手,否則嚇跑了其他外資,對經濟反而不利。

在中的外資企業極多,但要完全符合這三點的,恐怕只有台灣政府撐腰的鴻海。

logo_PZLWd6.jpg

事實上,郭台銘與中國的關係雖然不見得太差,但也好不到哪裡去,這一點從比亞迪事件中,中國政府的態度可見一斑(有興趣深入瞭解這個事件的人,可以閱讀這篇文章:"比亞迪暗戰富士康,王傳福、郭台銘兩岸對抗"。)

也正因為如此,在龍華廠接二連三出現跳樓事件後,中國政府終於有機會對鴻海下手,並且縱容國內各大媒體大幅報導鴻海問題。否則,以中國嚴厲的新聞控管來看,要冷處理這件事並不是不可能的。

以鴻海所僱用的勞工數目來看,僅僅是深圳龍華廠就高達三十萬人。三十萬人中有十二人自殺,其比例不過就0.004%,也就是每十萬個人有4人自殺。這樣的比例遠低於日本的24人、法國的18人、德國的13人、加拿大的12人、美國的11人,若是鴻海要為此負責,各國的總統豈不是都要自殺謝罪?

然而,為什麼這麼低的自殺率,卻被大肆報導呢?

還有一點同樣很令人不解,為什麼這些人都選擇了同樣的自盡方式?背後是不是有什麼不為人知的秘密,比方說出錢買兇殺人再嫁禍給鴻海?

更有趣的是,明明批判的是鴻海的管理問題,而不是薪酬問題,但最終卻在鴻海加薪後輕輕放過。

從種種蛛絲馬跡中可以斷定,中國政府的真正意圖也就是對國內勞力密集企業,釋出加薪的訊號,要他們趕快跟進,否則就會成為下一個被批鬥的鴻海。同時,也是在刺激基層勞工,讓他們向資方挑戰。

不僅如此,有鑑於東部的經濟發展遠高於西部,藉由提高東部的人力成本,中國政府也能逼迫產業西遷,帶動西部城鎮發展。企業是政府免費的勞工,只要利用它們逐利的本性,就能兵不血刃地讓它們為自己墾荒。比起中國政府的政治手腕,台灣政客若是跑到中國政壇,恐怕是連嬰兒都不如。

提高基本薪資、迫使產業西進、改善城鄉差距、降低貧富差距,這一整套組合拳,就是中國政府的真實用意。

中國政府出了招,現在輪到郭台銘回應了。

鴻海的反擊

不得不承認,郭台銘的確稱得上一代梟雄,不論是野心、手腕、魄力,和危機處理能力,很難在其他台灣企業家中找到可堪匹敵的對手。

郭台銘完全察覺到中共的意圖,不過他卻另有盤算。

"血汗工廠",對於一個先進的企業來說,是一塊非常沉重的牌匾。於是郭台銘便決定把這塊牌匾轉贈給高呼人權和自由的歐美國家,包括下給鴻海大量iPhone訂單的蘋果,也只能以讓出3%的銷售純利給鴻海,以免沾上這些汙名。

如果僅僅是要迎合中國政府的政策,郭台銘初次的加薪便已經足夠,但與此同時,郭台銘也見到了危機中潛藏的機會。

中國政府希望加薪,於是他加了,而且加了一倍。這無疑是狠狠地給了中國一巴掌,中國政府還不能喊痛,必須要感謝和讚揚這一巴掌。

而這一下,也狠狠地打在其他外商身上:"我鴻海加了122%的薪水,你們打算怎麼辦呢?難道,你們也想作血汗工廠嗎?"

如此一來,輿論的鋒頭立刻就會被轉向其他企業,而這些企業的僱員見到鴻海的薪酬,能不眼紅嗎?

快、狠、準,犀利的反擊讓鴻海之外的所有代工廠全都陷入麻煩之中,也讓中國政府吃了一個大虧。

是的,中國需要薪資隨經濟起飛,但中國不希望是一飛衝天。全面性的大幅加薪會造成嚴重的通貨膨漲問題,同時趕走其他外商,造成大規模的失業。所以中國需要的是緩漲,而非速漲。

就在東部一片混亂之中,郭台銘選擇了將工廠遷至西部的武漢。

是的,中國政府希望企業西進,於是他放棄了龍華廠,乖乖地跑到武漢去。

表面上一副乖孩子的樣子,中國要他做什麼,他都照做。可是背後卻捅了中國一刀又一刀。

東部薪資起漲是一個趨勢,此刻郭台銘離開戰場,轉向安定和平的西部,除了有躲開大家的視線外,也是一種先發制人的策略。

隨著東部人力成本遽增,許多代工廠勢必要西進。郭台銘比他們先行一步,搶佔當地最好的人力資源和優惠措施,趁著當地地價和物價還沒飆漲前先買地蓋廠,無形中降低了許多企業成本。比鴻海後到的企業,遷移成本則會隨時間而大增,許多競爭對手也將會被抹除掉。

同時,人力成本增加,代表鴻海必須更加仰賴自動化生產,那麼原有純以勞力生產的廠區就必須要重組流水線。相較之下,倒不如趁此機會裁掉龍華廠多餘人力,然後西遷至武漢,重蓋一座更加自動化的廠區。如此一來,未來的生產成本將會大幅降低,而產品產量和品質將會大幅提高。

而在這一記敲山震虎後,與鴻海作生意的西方企業,未來在談訂單時,也將不得不讓出更多的利潤。否則若是淪為黑心企業,便會有如過街老鼠般,人人喊打了。

鴻海利用這一次的危機給所有對手一陣痛擊,並趁機冒險進行企業轉型。等到鴻海的對手意識到麻煩,鴻海已經站穩了腳跟,以更低的成本、更大的產量、更高品質的產品,去面對這些被折騰得七暈八素、實力大損的老對手。

憑這樣的眼界和手段,郭台銘便不愧是商界巨梟!

是福?是禍?

然而,鴻海所做的一切,也等於是在玩火,若是稍有不慎,便會引火焚身。

首先,鴻海是基於其他代工業者也將加薪的前題,認為所有人都會受到人力成本的拖累,才使出這以退為進的步數。但若是其他企業不用加薪,也不用遷廠呢?

這並非不可能的!

鴻海這次加了一倍的薪水,其實玩得太大了。122%的幅度是所有對手都吃不消的,中國政府也不可能會坐視不理。若是鴻海僅加到比同業高20%~30%,中國政府肯定也會督促其他企業跟進,而其他勞工也會要求提薪。那麼憑著自身超低成本的競爭優勢,鴻海可以緩緩地蠶食市場,而不用行這樣的險著。

但是122% is just too good to be true,大部份的勞工也一定知道要加到122%是不可能的,所以對資方的訴求肯定也就不一樣。同時,中國政府吃了這樣的悶虧,若是還幫鴻海擦屁股,面子要往哪擺?所以一定會壓住工人的加薪幅度,讓這幅度不會高到趕走外商。

鴻海大幅加薪的結果,得罪了中國政府,也得罪了所有同業。在大陸跟政府對著幹,會有好下場嗎?在市場裡被所有對手圍攻,鴻海真的能撐得住嗎?

事實上,其他代工業者只要將薪資微升到某個水準,大家心照不宣地維持在那樣的標準,只要拖到明年中國的四兆刺激經濟計劃結束,勞工的供給就會增加,需求就會減少。局移勢易,人事成本的壓力也將減緩。

同時,鴻海的遷移也等於是在給其他勞工一個前車之鑑,他們會明白要是價開得太高了,工廠就會西遷,到時候自己說不定會被裁掉。因此,雖然其他代工廠面臨大量的輿論和社會壓力,這些不過都只是表象而已,它們仍舊有著一定的發言權,不用被員工牽著鼻子走。所以,郭台銘這一次的反擊雖然犀利,但不見得會得到最多的好處。

從遷廠的成本,到遷廠後諸如運輸成本的提高,再加上得罪了中國政府。鴻海現在正走在鋼絲上,若不小心謹慎,恐怕很難全身而退。

血汗工廠之爭

這次的事件,除了一系列殘酷慘烈的商場戰爭和政治角力外,最引人注目的就是"血汗工廠"的議題。

中國在改革開放後,之所以能吸引到大量外資進駐,靠的不是其腐敗的官僚系統、骯髒的官商潛規則、或是對媒體的嚴格控管、對民主自由和人權的迫害。中國的經濟成長,是基於它是全球最大的廉價勞工出產市場,能夠有效地降低所有產品的生產成本。

如果中國沒有廉價的勞動人口,隨便一個沒讀過書的鄉下人一開口就要求百萬年薪,今天中國就發展不起來。

當得到的工資和權益低於合理的工資和權益,那叫作血汗工廠。但以中國勞動人口的平均素質,他們的合理薪資應該維持在什麼水準?

事實上,這個標準很難判定,特別當全球都陷入經濟衰退,到處都是失業人口。市場暫時性的供需失衡會導致薪資結構出現不合理的扭曲,再加上公司不是慈善事業,必須要為股東賺錢,人力成本就一定會受到嚴格控管。

鴻海靠著有效率的管理模式,有著業界最低廉的成本。軍事化的管理雖然缺乏彈性,甚至缺乏人性,但不可否認,這樣的確能讓生產力最大化。

無庸置疑的,鴻海有著管理上的問題,但就公司所提供的薪資和福利水準來看,苛責為血汗工廠,甚至是台灣之恥,則是過份了。

任何學過經濟學的人都明白,產業的轉型往往也代表著產業的轉移。這種情況之所以會發生,是因為人力資源素質的提升。

簡單地說,為什麼許多代工業無法繼續留在台灣?

是因為大陸有著更低的薪資水準,將工廠轉到大陸可以減低人力成本。

為什麼大陸會有更低的薪資水準?

是因為大陸的平均教育水準低於台灣,人口基數卻高於台灣。正因為如此,僱用低知識水平的員工,價位自己比僱用受過良好教育的員工更低。

換言之,產業之所以外移,並不是代表台灣失去競爭力,相反的,是因為台灣整體的競爭力提升。台灣人不願意做的工作,就流到別國給其他人做。

然而社會上有許多人仍舊停留在過去那種大工廠和流水線的思維,未能意識到台灣的產業已經從勞力密集型,轉換到知識型。而知識型的員工,價值自然會比勞力型的員工更高。

事實上,台灣許多老闆也是用這樣的角度去看員工,仍舊把新時代的員工當成過去賣勞力的員工,配合上政府錯誤的政策和對企業的縱容,最終造成了台灣民生困苦。

大陸改革開放的政策是從1978年開始,深圳、珠海、汕頭和廈門的特區在1979年才逐步對外開放,距今也不過短短三十餘年。再加上大陸人口是台灣的50倍以上,人力資源素質的全面提升在短短三十餘年內,是不可能完成的。

同時,大陸的物價普遍低廉,消費水準遠低於台灣。以台灣的角度去看大陸,會當大陸是血汗工廠,就如同從加拿大去看台灣,也會認為台灣是血汗工廠一樣。

站在這樣的角度去看大陸人的薪資,批評代工業是血汗工廠,這並不切乎實際。

即便大陸真的是血汗工廠,若是我們追根究底去找出原因,會發現最大的問題並不是出在代工業身上,而是出在代工業的客戶身上。

以蘋果的iPhone 3GS為例,根據iSuppliy的研究顯示,一台iPhone 3GS的生產成本僅$173美元,負責代工的廠商每台也只拿走$6.5美元,總計不過$180美元。(詳情請閱:Apple's iPhone 3GS: the $179 handset

而一台iPhone 3GS的售價超過$500美元,在扣去$180美金的生產成本後,蘋果的純利高達$320美金!!

當然,這並沒有計入研發和行銷費用,以及諸如專利申及稅金等等,但就2007至2009年,iPhone在全球的總銷量來看:

cats.jpg

僅2009年售出的2,073萬部iPhone,便能給蘋果帶來$6,633,600,000美金的純利,也就是67億美金。

假設需要5,000工程師來研發iPhone,每人十萬美金年薪,加上10億美金的廠房作研發,然後花上2億美金作廣告,加起來也不過17億美金。即便在扣去研發和行銷費用,蘋果的獲利仍有50億美金。更不用說蘋果可以靠著販賣手機用的小程式獲利,iPhone為蘋果帶來的實際利益,絕對不只50億美金。

而在這麼一塊大餅中,台灣的代工業吃到了多少?代工業只吃了不到1.3億美金。

如果蘋果願意每台iPhone多給代工業$10美金,全數給工人作為薪資,那龍華廠三十萬員工每人可多得$4,720人民幣。

是誰造成血汗工廠的?

不是鴻海,而是這兩千多萬買了iPhone,卻未能督促的蘋果照顧代工廠商的消費者,是蘋果的執行長Steve Jobs,還有那些賺到大頭的歐美企業!!!



註:我沒收過鴻海錢,我欣賞和佩服郭台銘,但我不喜歡他,所以請不要扣我鴻海幫兇的帽子。

那些學者自以為比誰都還優越、還聰明,不過就是一群不食人間煙火,又愛假清高的人。象牙塔關久了,還以為社會就是伊甸園。地球很危險,你們還是趕快回火星吧!

這些自以為是的酸儒一年是貢獻了多少GDP,養活多少人啊?有什麼資格在那裡鬼叫?

那麼有本事,去開一家海鴻啊!我看你們每月給工人多少薪水!

台灣之恥應該頒給這些人,而不是辛苦在幫台灣拚經濟的企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悠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