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讀書是一種技術活,重點不在於你花了多少時間,下了多少苦工,而在於你能否找出適合自己的讀書方式,然後有效率地運用自己的時間。事實上,如果是為了考試而讀書,那麼就還得要考慮考試題目的屬性適不適合你。

如果你將讀書變成一種邏輯化的流水線作業,它的整個過程會是這樣:

吸收 --> 分析 --> 理解 --> 記憶 --> 運用 --> 遺忘

你把書裡的東西讀進去,腦袋試著去分析自己剛剛學習到的資訊,然後再試圖理解它。搞清楚了它的來龍去脈後,你才能夠把知識記在腦子裡,但這還遠遠不夠,為了要加深印象,你必須要試著去運用它,讓它跟其他事作連結。前述所有步驟的綜合成效,將會體現在你最終遺忘掉多少吸收的東西。

有效率的學習,可以將100%吸收轉換成100%的記憶,遺忘率是0%。但大部份的人,視其天資跟學習方法,可能只有10%或20%的記憶率,最終將大部份的東西都遺忘了。

要改變天資很困難,在五六年前我的智商也就100出頭,跟平均差不多。但現在也才120左右,top 30%,沒什麼太大的進步。因此,面對那些真的很聰明,智商130、140或更高的人,我們只能靠更有效率的學習方法。

站在管理會計的角度來看,一項程序的每一步都必須要增加價值(value added),所以你在讀書時,必須要確認你所做的每一件事,最終都會讓你記下更多東西。

第一步,找出最適合你的吸收方式。

有些人適合自己讀,有些人適合別人教;有些人適合用文字記憶,有些人適合用聲音和影像記憶,有些人適合用圖片記憶。這也和大家的腦部發育有關,有些人對聲音敏感、有些對文字敏感,所每個人都有最適合的吸收方式。

吸收方式越有效率,你越能在短時間內go over越多東西。比方說擅長閱讀的人可以用文字吸收,在一小時內吸收進100頁的資訊,但如果他改用圖片或影像吸收,就僅能在一小時內吸收進80頁的資訊。所以用最簡易的方式去吸收,可以提高效率和產能。

第二步,學會分析吸收進來的資訊。

這就像拼圖一樣,資訊進到腦海裡,都是雜亂無章的,所以你必須要將資訊分門別類,整理組合起來。比方說你學金融,讀進了一大堆金融知識,你可以把它分成股票類、債券類、房地產類、基金類、衍生性金融商品類等等。

而在每一類之下,你又可以再分類,比方說股票類下頭有五類:經濟分析、市場分析、公司價值分析、股票價值分析、其他因素分析。利用這樣的方式,把所有的資訊都歸類好,你就能弄明白你到底學的是什麼。

同時,你必須都要知道,你所吸收的資訊並不是每一個細節都是重要的,所以你必須要去蕪存菁。而去蕪存菁的標準,就是看你是為什麼而讀書的。如果你是為了考試而多,對於不重要的東西,就不用浪費時間去記,當作沒看過就好。如果你是為了工作而讀的,你就要考慮這些東西對你的工作有沒有幫助,沒有的話就不管它。

總之,你吸收進來的資訊是麵粉、糖、水、油、牛奶等材料,而分析這一步驟就是把材料作成蛋糕。有時材料會過剩,有時會有些材料用不到,那就不要硬把它塞進你的蛋糕裡。

第三步,試圖去理解那些分析好的資訊。

為什麼這些資訊是這樣排列的?為什麼他們要用這樣的方法去做?為什麼這些資訊很重要?

不斷地問:"為什麼?為什麼?為什麼?為什麼?為什麼?為什麼?",這就是理解。

記憶是一種網路,資訊是一個又一個的結點,而"為什麼"則是連結所有結點的通路。你必須要理解才能讓通路暢行無阻,將資訊結點連結起來,成為一個完整的記憶網路。

這就跟武俠小說裡打通任督二脈一樣,你的真氣必須得要一個穴道接一個穴道地慢慢衝開它。

所以,有時候當你讀過一些部份,這些部份很重要。你知怎麼運用,但你一直想不通為什麼是這麼用時,你最好趕快想通它。你不理解它,就很難記熟它。這跟考試總是跳過不會寫的是不一樣的,你必須要弄懂,不能跳過。

第四步,把東西背下來。

事實是,人生沒有那麼多時間讓你去google,然後重新從第一步走到第三步。這就如同當你寫好了這世上最動人的告白宣言,卻在你心儀的女孩面前一字不漏地全忘光光,就算寫得再好也沒用。

很多人喜歡詬病填鴨式教育,但事實上,填鴨式教育是這世上最好的教育方式之一。雖然它很痛苦,卻絕對有效。

比方說我們小時候都背過九九乘法表,這就是將數學的基本的乘法元素,在分析和理解後,變成一套易於記憶的口訣。這樣當你遇到2 x 5的時候,就不用去2 x 5等於2 + 2 + 2 + 2 + 2,所以是10。

而站在考試的角度來說,填鴨式學習對於記憶力強,理解力弱的人,則是救星。你只要把公式死背硬記下來,到時候去生搬硬套,也能弄出正確答案。

如果你的理解力非常強,填鴨式教育就更加適合你,因為別人要記五個公式,你只需要記一個,只要靠著自己的理解能力,將這一個公式expand到五個就好。

第五步,不管你記下多少,要運用它。

有沒有常常遇到明明公式都記得,明明以為自己都會了,可是一作練習題就掛掉,看著題目,腦袋裡什麼公式都冒不出來?

這就代表你在第一至第三步沒有作好,所以在運用時,資訊結點沒有完整地形成記憶網路,而變成一個又一個孤立的小島,你當然啥都記不起來。

因此,第五個步驟是一個非常漫長的步驟,你會在這裡發現自己有些連結是錯的,有些連結根本沒接起來,甚至有些資訊結點是假的。所以你必須要不斷地重回第一步,重新將資訊灌入、分析、理解、記憶,一直到網路完全順暢,沒有孤島為止。

這是一個糾錯的步驟,就好像寫程式要debug一樣,以免你真的在運用的時候,這個網路一跑就癱瘓。

另外就是,請注意,不同的學科雖然學習的步驟相似,但學習的技巧又不一樣了。

比方說你要學語言,你得先弄清楚這門語言是像英文這樣的拼音文字,還是複雜得像中文這樣。然後從發音、認字學起,搞清基本句型跟一些常用文字,再來吃透這門語言的文法。到了這個地步後,要再加強不過就只是往腦子裡添單字而已了。

但這樣的學習方法,就不可能用在理科或商科上,所以對於不同科目,你必須要運用不同的學習策略。

事實上,與其說大學是教你知識,不如說在讓你學習怎麼學習知識。從小學到高中,我們的學習方式都是老師安排好的,到了大學則全部都要靠我們自己,我們必須要發展出一套可以終身使用的學習模組,把它套用到未來的人生之中。

讀書不只是為了學問,讀書本身就是一種學問啊!!

第六步,不管你記了多少,最終還是會忘掉。

還記得你三天前的晚餐吃了什麼嗎?

我想大部份的人應該不會去記這種事,因為它一點也不重要。知識也是這樣的,當你沒在用它,久了以為它不重要,自然就全忘了。

因此,你真正學到了多少東西,取決於這些東西里有多少是你會經常運用到的。這跟知識的難易無關,純粹是熟能生巧的問題。但正所謂"功不唐損",下了努力,就一點會有一定的成果。

遺忘的意思,是指記憶網路里的部份連結出現了"休眠"狀態,就像道路兩旁的野花野草太長,長到把路給遮掩起來一樣。連結還是存在,只是你必須要用某種方式去喚醒它,把蓋住路的野花野草清除乾淨,否則腦子裡的資訊孤島就會越來越多。

--------------------------------------------

當然,如果你是為了考試而讀書的,有效的讀書方法可以為你節省時間,但不見得會讓你考高分。因為考試靠的是策略,運用正確的策略,你可以用最少的知識、最少的時間,來獲得最大的成果。

我不是鼓勵你不要花心思在上面,儘管大多數你學的東西,過不了一個禮拜就會忘光光,但該下苦功還是得下苦功。你永遠不知道以後什麼時候會用到它,就像你可能是為了要英雄救美而勤練武功,卻一輩子都沒能遇到英雄救美的機會一樣。

而我所指的"最大成果",並不是A++,能考多高最終要回到你肚子裡有多少墨水,技巧只能讓你的成績稍微變高一點而已。要是你一本課本只讀了一章,就算再會考試,想過也是不可能的。

在準備考試前,你必須要先弄清楚幾件事:

1. 考試的型態:選擇題?問答題?作文?
2. 考試的範圍:第幾章到第幾章?哪些會考,哪些不會考?
3. 考試的難度:去查過去的passing rate,或是翻翻考古題。
4. 你所需的時間

有很多人會認為,只要你完全地瞭解你讀進腦子裡的東西,你就一定能拿高分,這不見得是真的。考試的型態在很大程度上能左右你的成績,因為每個人都有適合自己的考試型態。擅死背的人比較適合答定義和公式題,擅活用的人則適合作複雜的解題,諸如此類。

假設今天要考選擇題,如果它有五十題,全都是四選一,passing grade是60%,那你想要考過需要確實地答對幾題?

30題嗎?錯了,你必須要確實答對20題,因為剩下30題用猜的有25%機率猜對,確實答對20題再加上猜對的10題,就是30題。

當然,為了保險,你可以試著讀到50%的瞭解,這樣你過的機率就會更高一點。

所以,如果是考選擇題,你可以視考試的範圍和比重,選擇性地去讀。比方說25%考股票、40考債券、20考房地產、15%考基金,你可以專攻股票跟基金,確保40%穩定到手,債券跟房地產就隨便讀,能答對1/3的題就可以了。

相對的,要是你考的是問答題或是作文時,你在讀的時候就必須要以理解為優先,什麼都要懂一點,什麼都要能寫一點,不然就很有可能完蛋。

同時,回答不同題目時,考驗的技巧也不一樣。像作文題考的是你的組織能力、問答題考的是你抓重點的能力。因此,考試的型態將會決定你應該用什麼樣的方式去讀書。

考試的範圍呢,則是讓你知道什麼東西可以跳過、什麼東西需要深入、什麼東西只需略懂。要是你必須要讀5小時才能拿到1分,那還不如放棄掉那一分,改去讀那些能讓你拿10分的東西。

記憶力是有限的,時間也是有限的。在最短的時間內記下最多的東西,叫作速率;在最短的時間內記下最重要的東西,才叫作效率

考試的難度,則決定了你得要多深入地去瞭解這些東西。很多人以為讀考古題只是在作練習,其實考古題的作用在於讓你瞭解出題者是用什麼樣的角度、什麼樣的程度去考學生。

愛出定義題的人,他喜歡學生背東西,這種人多半也很愛賣弄自己的學問,滿口專業術語,只要教條式地去讀去背即可。愛出計算題的人,這種人重邏輯思考,很在意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程度,但不見得會考得很靈活,所以每年的題目多半都不會差太多。出題很廣泛,什麼都考一點的人,生性就比較活潑,有點小孩子氣,這種人就會喜歡挑一些比較偏門的東西,出一些比較刁鑽的題目,所以你在讀的時候必須要注重細節。

最後,你必須要考慮你有多少時間去讀。

大部份的學生應該都是拖到考前幾天才開始拚命K書,所以時間管理極其重要。我會建議一半的時間讀,一半的時間學著運用,而不是非要讀完全部才開始作練習題。

當然,運用什麼樣的策略,取決於你擅長的學習模式,以及你所要面對的考試。在時間壓力下,讀書要懂得取捨,懂得棄車保帥,把性價比放在第一位。事實是,過了三年之後,班上考第一名的人對這東西的瞭解,恐怕也不會比你高明多少。

只是呢,要出社會,你的成績單就不能太難看。這就跟MBA或台成清交的學歷,只能在面試的那一瞬間發揮效用是一樣的,都是敲門磚。最終你的成就,還是取決於你的專業能力,這可不是靠考試技巧矇混過關的人所俱備的。

總之,讀書還是認真一點,書到用時,真的會方恨少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悠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