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次貸風暴之後,雖然景氣在2010年略有回升,但全球整體經濟仍陷於泥沼之中。

隨著美國的QE3蓄勢待發,歐債的暴發蠢蠢欲動,接下來還會發生什麼慘事,也不乎就是更多的失業、更少的存款,或許等待著全人類的未來是一場為爭奪地球資源所爆發的世界大戰,不過只是升斗小民的我們也莫可奈何。

從還很遙遠的未來回到現實生活,套句美國前總統柯林頓的話:"It's Economy, STUPID!(笨蛋,問題在經濟!)",我們所需關心的,仍舊回到了柴米油鹽醬醋茶。

幾天前我無意中讀到一篇"那些工作 為何回不來了",讓我不禁開始思考一連串有趣的問題:

為什麼總統們想要救經濟,想到的就是找大企業的老闆?

大老闆們給的建議,是為了自身的利益,或是整體商業環境的利益?

如果要救經濟,假設我們有一百億美金,這筆錢給大企業會對經濟環境更有利,還是給中小企業會更有利?

對經濟環境有利的政策及舉措,是否對社會的公平正義、貧富差距等不用$號的事有利呢?

好吧,我們就來好好地看看,這些消失的工作到哪裡去了?

所有中小企業都想成為全世界最大的企業,不為別的,Money而已。

大企業的管理階層所領的薪水、紅利等各項福利,可能時中小企業的百倍、千倍,比方說上個月英國鬧得很群情激憤的RBS紅利問題,就可見一斑。

Royal Bank of Scotland是一家有著約280年歷史的英國銀行,但因為金融危機而不得不將84%的股權賣給了英國政府。

當時英國政府花了450億英鎊買入,相當等於每股45便士的價格,而如今RBS的股價大約在26便士左右,也就是說,為了救這家銀行,英國納稅人目前賠了190億英鎊。

如果你只認為那是一個大到讓你無法比較的數字,那你可以這麼想,190億英磅約若8,860億台幣,而台灣去年稅收不過才1.74兆台幣,有一半都賠掉了。

在這樣的情況下,RBS還是很大膽地在2010年,公司慘賠11億英磅的同時,仍發出了10億英磅的紅利,且有超過100位高階管理每人收到超過100萬英磅的紅利。

而就在上個月,RBS的執行長因為100萬英磅的紅利配股引起眾怒,被迫放棄這一大筆錢。

如果你是一個平凡的小民,每天過著朝九晚五的生活,你也許會有些好奇這些領了那麼多錢的執行長究竟做了什麼,他們的工作內容真的那麼有價值嗎?

事實上,你或許更納悶的是,為什麼公司賺錢時,加薪、加紅利都加在管理階層,但是裁員、責任制、無薪假都落到自己頭上?

對股東們說:"未來情勢一片大好,預計明年獲利會增加20%。"的管理階層們,可以在股東會後立馬換張面具,跟公司的員工們說:"目前經濟情勢嚴竣,希望各位同仁們能共體時艱。"

即便氣得一肚子火的你想要換個新工作,在景氣不好時仍舊是四顧茫然,想知道好工作都到哪裡去了?

如果把那虧損的190億英磅拿來當失業救濟金發,那以英國270萬的失業人口來看,足以讓每人領到7,000英磅,大概是兩個月左右的薪水吧。

但這僅僅只是政府救的一家銀行中的一部份損失而已,根據英國主計處的統計,目前英國總共對金融業提供了1,240億英磅的紓困...

我們回到原點去思考,紓困是因為怕銀行倒,銀行若是倒了,那就是整家銀行幾萬、幾十萬員工全都失業,然後整個國家的金融秩序大亂,這樣的災難誰也承受不起!

喔,等等,你是在鼓吹大到不能倒嗎?你是在宣傳銀行倒了,國家就會完蛋的理論嗎?

事實上,可能情況並沒有我們所想的那麼糟糕,銀行會被清算、資產會被出售拿來支付負債,可能會有很多員工失業,甚至會連帶影響到無數產業,如賠到倒閉的保險業之類的,但這些真的全部都會發生嗎?還是僅僅是銀行高層為了保住飯碗跟高薪所吹出來的危機論?

畢竟所有存款戶都有在一定額度的情況下,儲蓄是受到Deposit Insurance的保障,台灣的存款保險是300萬台幣,英國是8.5萬英磅(~395萬台幣),對升斗小民一點影響也沒有。

說到底一千年前沒有銀行,大家還不是這樣活下去了,這並不是什麼糧食危機、核能危機這種讓大家都活不下去的事吧?

而在銀行被救之後,理論上應該被秋後算帳的管理階層又都安然無恙地繼續領高薪,彷彿什麼事都沒發生過一樣。

但可憐的銀行職員們被一波波地裁撤,加入了失業軍團之中,成為貧富差距拉大的貢獻者之一。

分享獲利的永遠是高層,共體時艱的永遠是基層,就如同富人可以用千百萬種方式避稅,而受薪階級連一個子兒都不能少付一樣。

很不公平,我們大家都知道。

那麼我們來講一些"很公平"的事好了,比方說"那些工作 為何回不來了"裡中,大老闆們要求歐巴馬開出企業海外獲利租稅減免的優惠條件,以換取大企業們回國投資。

再要求美國政府要拚命訓練它們所需的人才,讓它們能有人可用。

這聽起來很公平,但租稅減免的利益,會先流進大老闆們的口袋,再分一點回美國社會,而訓練人才所需的成本,同樣也要國家負擔,這樣真的是對的嗎?

企業著重獲利是天經地義的事,但君子愛財也應取之有道,不能將企業應盡的社會責任就拋在腦後吧?

或許,總統們在面臨經濟問題時,所要做的並不是去找大企業主開一張昂貴的藥方,雖然他們在選舉時會給你很多政治獻金,但他們給你的錢,最終還是出在你的人民身上。

以下這個短片,也許能讓你驚覺你的國家所正面臨的危機,以及多年來生活日漸艱苦的根源:



是的,你可能開始感到奇怪,為什麼政府的政策都是在幫著某些出得起錢的機構或公司,畢竟大到不能倒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空泛的恐嚇,而實際上是"沒你也能過得很好"。

但即便在這樣的情況下,政府仍舊持續地去鼓吹救大企業,但中小企業還不夠大,所以倒了也沒關係。截至2010年止,全台灣有125萬家中小企業,佔去了近80%的就業人口。

1,000億可能讓一家大企業一次徵才10,000人,但花在中小企業身上,說不定能讓一家中小企業徵才1人,創造出上百萬個工作機會。

最重要的是,把錢給中小企業,更能拉近貧富差距。

如果我們把失業、均富、正義這三個議題放在一起看,會發現其實幫助大到不能倒的企業,對國家來說是一種慢性自殺。

略有些經濟常識的人都應該知道兩個概念,一是"邊際效應(Marginal Effects)",二是"規模不經濟(Diseconomies of Scale)"。

省略去無趣的理論部份,前者告訴我們,隨著投入的資源越多,回報也將隨之減少。

後者則告訴我們,當企業大到一個程度時,它就不具最佳的營運效益。

每一個新創立的企業,它們都代表著新的創意、新的工序、新的產品、新的平台,或是更低的成本、更優良的產品,而每一個新創立的企業,它的目的都是從中小企業成長成跨國的上市公司。

正因為如此,經濟才能不斷地被注入活水,將老舊又不合時宜的公司淘汰,讓新的公司茁壯成大企業。

這是一個企業生老病死的循環,就如同Google和Facebook在短短十年內的崛起,就如同Motorola最終被賣給Google、HP選擇放棄PC部門一般。

而就在未來的某一天,也許是三十年、五十年,現在的科技霸主可能也已經從這世界上徹底地消失。

絕大多數的大企業們,目前正處於邊際效應的遞減,以及規模不經濟的遞增。這樣的狀況將隨著企業進一步的擴張,以及金融風暴帶來的危機而越加明顯,最終造成舊平衡的破滅。

與其說金融風暴毀掉了全世界,更正確地說,是它毀掉了所有體質不健全的企業,包括大家眼裡的巨大銀行和投資公司,以及無數其他的受害者。

每一家公司的毀滅,它的驗屍報告上或許會給出不一樣的死因,但始終都脫不了財務不健全、營運方針錯誤、未進行足夠避險等緣故。

套句無間道的話:"出來混,遲早要還的。"

政府針對這些企業的金援,甚至刻意修改政策以迎合這些企業的需求,無異於飲鴆止渴。它們在拿了錢後,第一件事都是裁員或變賣資產以求生,最終仍舊是造成了無數的失業。

即便日後再度隨著景氣好轉而起死回生,原先致死的死因仍在,他日又有一波新的金融風暴,政府金援的惡性循環又要到何年何月才能終止?

如果你想知道你的工作到哪去了,其實它們都到了這些大企業的金援裡,或是政府對於大企業的政策優待裡去了。

舉個簡單的例子,我不懂為什麼台灣要為了保護裕隆這種車而對進口車苛以超過20%的重稅,你是願意讓嚴凱泰多賺點錢,還是能在買車時省下十萬塊?

如果我們能將無數優惠大企業,卻無益於小民的政策廢除,轉而將幾十億、幾百億的資金投入中小企業的發展,新的技術的研發,那麼台灣的失業率就不會到今天還突破4%。

別忘了,每100億台幣的支出,就足以讓27,000名金融風暴的受害者,每人領$30,000的月薪領一年!

所以,為什麼每當經濟出了問題,政府總是習慣性地先去找這些大老闆們,讓他們開出更多對自己有利的條件,然後造成更多的台灣人民失業?

這一切撲朔迷離的拚經濟模式,笑的是賺得缽滿盆滿的大老闆們,還是連棟房子都要不吃不喝四十年才買得起的台灣人民們?

時至今日,我們沒有一個公平的稅賦制度,就連沒人敢吃的瘦肉精都有官員喊著要進口,更不用說到目前為止,多數人仍不知道是對人民有利,還是對大企業有利的ECFA。

但沒有人說話,或許是因為認為自己的聲音太微弱,又或許是因為已經被每天要被責任制到凌晨的生活給壓得說不出話,又或許是為了每天要省$10的餐費斤斤計較到心力交瘁。

這是個光明的年代,也是個黑暗的年代。

而數不清的我們,正在黑暗中冀望遙不可及的光明,然後等待著同樣身處於黑暗中的某一個人,能點亮一根火柴,為黑暗帶來光明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悠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