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聰明的人,必定是懶惰的人;如果一個人不懶惰,代表他不夠聰明。

 

因為懶惰,才會想盡辦法去找捷徑,省點力氣也省點時間。

 

我想以後我也沒什麼機會再回學校,自己的讀書技術沒能傳承下去也怪可惜的,畢竟我女兒以後是要走志玲路線,不用太會讀書… ()

 

所以,今天天才如我要示範的是怎麼做一個懶惰的讀書人。

 

用的範例是這一篇很莫名其妙,約三十來頁的文章:The Evolution of Analytics - SAS

https://www.sas.com/content/dam/SAS/en_us/doc/whitepaper2/evolution-of-analytics-108240.pdf

 

一般來說,要完整地讀完整篇文章,以一頁3分鐘的平均速度來算,最少也要1.5小時。

 

但是對於一個懶惰的讀書人來說,只需要0.5小時就搞定了,而且還能順帶弄出一份筆記。

 

不過缺點是,只能抓到裡面60%~80%的點,所以請斟酌使用。

 

但在開始之前,我們必須要了解學習的本質和人類的思考模式和邏輯。

 

學習的本質是將資訊歸納整理成符合自己思考邏輯的程序,因為資訊被整理過,有邏輯也有順序

,才能被記憶和推演。

 

所以學習最重要的是掌握知識的原點,將它簡化到最基本的結構,就像摺紙一樣不斷地對折再對折,只留下最重要的那一塊,當以後需要的時候,再以這一塊為基礎,按照邏輯順序和規則把紙重新攤開,還原成最完整的型態。

 

洞悉原點和結構,就是學習的本質。

 

比方說會計好了,會計的原點其實是水桶,結構其實是倒水的方式及水桶的擺放。

 

cats.jpg

公司擁有的內部資產分門別類放一邊,這裡是Internal的部分,代表公司所擁有或者是會從公司被拿走的水桶,被稱為Debit Balance

不屬於公司的東西,比方說股東的錢、銀行的錢、供應商的前、客戶的錢等等分門別類放另一邊,這是External的部分,代表公司能得到的,被稱為Credit Balance

 

當你把水勺出一個桶子時,這個動作叫作Credit

 

當你把水倒進一個桶子時,這個動作叫作Debit

 

簡稱就是”Credit From, Debit To”

 

一般會計師在做的事,其實就是告訴你水要怎麼從一個桶子勺到另一個桶子裡,還有每個桶子裡有多少水。

 

厲害一點的會計師,就是能告訴你怎麼把桶子裡的水藏起來,或者讓你不用把水勺到某幾個特定桶子的人。

 

為了要讓大家都記得該怎麼倒水跟倒多少水,會計師們發明了GAAPIFRS這種倒水準則,並且創造了GAAS這種檢驗準則來讓其他會計師檢查水有沒有倒錯,以及水質有沒有問題。

 

所以,我不喜歡當會計師,倒水很無聊好嗎

 

總之,當你明白了會計的原點和結構後,你就會發現會計系統的要點是按照GAAP/IFRS規定去倒水(記分錄)和擺水桶(編報表),所以你要記憶的就是:

 

1)      有哪些水桶?(Cash, A/R, A/P…)

2)      水桶的陣型?(資產負債表、損益表…)

3)      倒水的方式和水量?(GAAP/IFRS)

 

整個會計學的知識體系就變得很簡明易懂。

 

任何的知識體系,都必然存在這樣的原點和結構,所以任何的知識都是可以被折疊、歸納、統整。

 

懶惰的讀書人在學習的時候,只要能掌握原點和結構,並且記憶把紙攤開的規則,就能掌握整個知識體系。

 

這並不僅限於讀書,工作上的知識也一樣,像是創投也有這樣的知識體系,只不過不是水桶而已。

 

那麼,這跟用1/3的時間讀完一篇30+頁的長文有什麼關係呢?

 

因為知識是有體系的,所以要傳達知識的文章,也必然存在知識摺疊的結構。

 

今天假設你是文章的作者,要寫一篇30+頁的長文,把你所知道的知識傳達給讀者,你絕對不可能雜亂無章地亂寫,而是按照自己的邏輯把知識整理好後,再陳述給讀者。

 

所以,懶惰的讀書人所要做的,就是先找出文章的原點和結構,一步一步地把知識攤開來,刪掉不重要的,保留重要的,就能省下大量的時間和精力。

 

為什麼會有不重要的呢?

 

這什麼問題我連一句話都能廢話成1,500字的長篇了,長文裡面一定會有很多刻意加進去的水份。

 

給老闆一份30+頁的報告跟3頁的報告,你覺得哪個對你比較好?再者,30+頁的稿費跟3頁的稿費,哪個比較高?

 

就算不討論現實問題,隨便舉例貼一段金庸的神鵰俠侶:

 

霍都側身讓過,摺扇斜點,左掌如風,直擊對方腦門。扇點是虛,掌擊卻實,這一掌使上了十成力,存心要一掌將他打得腦漿迸裂。

 

楊過閃身斜走,順手將一張方桌推出,格的一響,霍都這掌擊在桌上,登時木屑橫飛,方桌塌了半邊。群雄見他掌力驚人,不禁咋舌。

 

霍都隨即飛腳踢開桌子,跟著進擊。楊過見他出掌狠辣,再也不敢輕忽,舞動槳柄,就使打狗棒法和他鬥了起來。那打狗棒法的招數洪七公曾全部傳授,當日楊過在華山絕頂向歐陽鋒試演數日,招數中最奧妙曲折之處也都已演過,口訣和變化又曾聽黃蓉傳於魯有腳,這時將兩者一加湊和,居然使得頭頭是道。只是槳柄太過沉重,又短了半截,運用之際甚不方便,拆了十餘招,已被霍都扇中夾掌,困在一隅。

 

對戰的過程寫得很精彩,但這一段的重點在講什麼?

 

其實它完全沒有重點,如果把它從整本書裡拿掉,也完全不會影響到劇情。

 

那麼下一個問題,在這段描述中,總共出現了多少人名?出現了幾種武器?霍都是用左手還是右手拿摺扇?

 

對啊,沒重點就算了,問題是就算讀完了你也不會記得啊!但有關係嗎?

 

絕大多數的文章,裡面都會充斥大量華麗的文學細節,但是這些細節都不會對理解知識體系有所幫助,你也不會記下這些小事。

 

因此,懶惰的讀書人會先將知識摺疊到最精簡的狀態,逐步攤開到他認為足以讓他掌握知識體系的細節為止,而不會把整個體系完全攤開,浪費時間在不必要的地方。

 

那麼要怎麼做呢?我採用的是標題閱讀法。

 

首先,不要去讀文章,而是到Index把標題及頁碼都抓下來,貼到Word裡。

 

接下來往下捲,把副標題用樹狀的結構貼到大標題下面,再把副標題裡的bullet points貼到副標題下。

 

整篇這樣貼下來,大概會花5~10分鐘,弄出了2.5頁層次井然的文章結構(點此下載)

 

cats2.jpg

 

然後你就可以開始讀了。

 

如果裡面有你看不懂的地方,就再去該副標題的原文處讀,或者去查那些專有名詞的定義,你就可以省去讀不必要的細節的時間。

 

你對該主題了解得越深入,你需要回原文查閱的次數就越少,省去的時間就越多。

 

除此之外,因為你有紀錄頁碼,你可以看出哪個主題佔去文章最大的篇幅,這也是該文章的重點所在。

 

假如要考試,有考古題的話,你還可以標註考古題都落在哪個標題下,針對性地去複習重要的地方。

 

不管是長篇或者是教科書,都可以用這種讀法省下時間,雖然不能完全抓到所有重點,但抓個60%~80%還是沒問題的(視該文作者的歸納整理能力決定)

 

人家花1.5小時讀30+頁,掌握的不見得會比你讀0.5小時的2.5頁多。

 

而且,如果你連2.5頁的重點都記不下來,你有辦法記下30+頁?

 

當然,讀商學院最愛的case時,因為知識傳達的方式不同,文章的折疊方式也會不一樣,請自己研究。

 

喔,這種讀法不適合用來讀新聞,畢竟台灣的記者是毫無邏輯/知識/常識的,所以他們寫出的東西都不會有重點,只有garbage in, garbage out

 

不,我們還沒結束,接下來我要談的是讀書的心態。

 

商學院的訓練有兩個很重要的環節:PRIORITIZATIONCOST AND RETURN

 

我知道有很多人覺得少讀幾段會天崩地裂,中華民國會滅亡之類的,但花費大量的精力去吸收一個月後就會忘光光的東西,其實是很沒意義的事。

 

頂尖商學院的學生在意的應該是什麼東西應該被記憶?”(PRIORITIZATION),以及記憶下來會有什麼樣的成本和回報?”(COST AND RETURN)

 

如果你所記下的細節,在一個月後,甚至一周後,就會被大腦清掉,這些就是不該被記憶的垃圾,當初連讀都不該讀,純粹浪費時間精力而已。

 

這些細節只會為你帶來一周我可能比同學聰明一點的優勢(通常是不會),但你卻多花了1小時去記憶它們,擠壓掉了更重要的東西的儲存空間。

 

與其這樣,不如去記憶能讓你掌握一年甚至一生的優勢的事,並且把時間花在加強這些事的記憶,而不是盲目地去追求細節。

 

什麼樣的事可以讓你掌握長期優勢?

 

比方說知識的原點,只要記憶很小的一部份,就能掌握整個知識體系,投資報酬率超高。

 

比方說思考的框架,只要能將框架套用在問題上,就能找出別人找不出的問題跟想不出的解答。

 

比方說面對事物的心態,只要你記得某些人是怎麼處理某些事,把這樣的心態跟行為模式刻劃在你的心態中,你就能成為類似的人。

 

這些才是真正重要的東西,而且還都是些聰明的google所不知道的事。

 

唔,所以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哥在高中時跟同學同班三年卻記不得對方的名字,是因為那根本沒有重要性嗎!?

 

Anyway... 哥要去睡覺了,大家散了吧~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悠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