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傳說中的復活節,39名青商會成員從溫哥華驅車前往西雅圖,到Costco位於該地的區域總部參訪。
Costco的第一家商場是在1983年時於西雅圖開幕的,於1993年與當時另外一家同業的批發商Price Club合併,改名為PriceCostco。後於1997年正式改名為Costco Wholesale Corporation,目前在美國NASDAQ有上市,股價在$62左右。
現在的Costco是全美第三大的批發商場,同時也在財星全球五百大企業中排名第24。目前在全球共擁有142,000名員工,5,500萬名持卡會員,並且創造了每年714.2億美金的營業額。
Costco的經營模式與其他大型商場有幾點主要的不同:
1. 進貨方式
2. 營利模式
3. 開支管理
4. 人事系統
Costco的創辦人Jim Sinegal,也是現今Costco的總裁,主張以KISS(Keep It Simple Stupid)的經營方式來管理企業。因此,Costco極力避免任何會讓企業營運複雜化的改變,無論是在商場內部擺設,或是公司內部管理,Costco都力求簡化。
和所有商場相同,Costco是以量制價,但是與其他商場相比,Costco的商品往往更加便宜,因為內部規定,任何商品的markup不能超過進價的14%。
要達到這樣嚴苛的標準,Costco必須從各種方面加強營運效率。
1. 進貨方式
一般大型商場如Walmart在全球各地都會有物流中心,由總部統一訂貨,把貨物送到物流中心。再讓所有分支的商場向物流中心訂貨,把需要的貨品送至商場。
Costco的方式則完全不同,事實上,Costco商場的管理模式傾向於Decentralization。各個Warehouse的負責人擁有極高的自主權,包括自行挑選要進的貨和人事聘用等等。
每個地區都有獨立的Regional Purchaser,他們的職責是在鄰近區域找尋合適的上游廠商,並且以低價進貨。每一類的商品都會有專門的Purchaser,比方說酒類商品有酒的Purchaser、糖果糕餅類商品有糖果糕餅的Purchaser。
Costco講求簡化,因此,與其他大型商場動輒提供數萬種各品牌的商品不同,Costco要求商場內的商品種類不能超過4,000種。
它們認為,選擇太多會讓消費者感到困擾,所以每一樣上架的商品都是經過Pre-selection,由專業的Purchaser挑出品質最好、價格最便宜的商品,讓消費者可以輕鬆地購物。
而為了維持價格的競爭力,如果廠商想要加價,Costco會重新考慮是否要從該廠商進貨。在去年11月,Costco就因為可口可樂要求加價,對外宣佈停止販賣可口可樂的產品,最終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便迫使可口可樂放棄加價方案。
Costco也有不同的物流模式,它不設立物流中心,相對的,它設立了Cross Dock Depot。
與物流中心不同的地方在於,Depot本身不儲存任何貨物,而是將所有訂來的商品集中再分裝上車,運往需要的商場。
比方說商場A和商場B各訂了50樣商品,而其中有些商品是來自於同一個上游廠商。為了要節約運費,Costco會要求這些上游廠商把兩個商場的總貨物直接送到Depot,再由Depot把這些貨物重新分配,然後一車裝滿要送到商場A的50樣商品,另外一車裝滿要送到商場B的商品。
如果讓供應商直接運到各商場,則需要出100車次(50車到A,50車到B),但利用Depot,只需要出54車次(50車到Depot,2車到A跟B加來回),大大節省了運費。而藉由這樣的模式,Costco不須要負擔物流中心的倉儲費用,因為所有的商品到了Depot馬上就會被分裝上車,Depot裡基本上不會留下任何貨物。
2. 營利模式
由於Costco的markup上限為14%,銷售的gross margin因此為同業中最低,所以Costco基本上是依靠會員費來營利。據該公司高層透露,未來會考慮以進貨價販賣商品,只依賴會員費這項單一收入。
視會員等級,目前Costco在歐洲的年費約為£20~£25英磅,在澳洲則為$55~$60澳幣,北美地區則為$50~$100美金左右。會員忠誠度極高,每年大約會有85%以上的持卡者renew持卡。
Costco在全球共有567個商場:
* 414 位於美國40個州之中,以及波多黎各
* 77 位於加拿大
* 32 位於墨西哥
* 21 位於英國
* 9 位於日本
* 7 位於南韓
* 6 位於台灣
* 1 位於澳洲
通常Costco要求持有所有商場100%的股份,但在東亞的台灣、日本、南韓等地,則是採用joint venture的經營模式,與當地的公司共同出資並且分享獲利,不過Costco仍舊會保持50%以上的股權,確保自己對於商場的運作有絕對權力。
在商品銷售方式上,Costco講求高質低價,販賣的商品極為多樣化,從數萬美金的鑽戒,到不到一美金的汽水,都有可能出現在商場中。
由於所有商品是由Purchaser們四處找來的,只要價格和品質能讓Purchaser們滿意,Costco就會進貨。因此,商場裡可能會出現只要不到$15的全新CK服飾,也有可能會出現一瓶1950年代的紅酒。Costco稱這樣的銷售模式為Treasure Hunt(尋寶),因為消費者每次來都可能會有不同的驚喜。
這樣做的主要目的,在於製造商品的稀有性,讓消費者見到某樣喜歡的商品時,必須要立刻購買,否則可能明天再來就再也買不到。藉此,商場可以加快inventory turnover,減少庫存量和加速成本回收。
商場的管理人員表示,通常他們不會告訴消費者哪些商品可能不會再出現,但是一般來說,當商品的標示牌上有"*"時,代表這項商品已經不在倉儲清單上。所以,若是見到"*"商品,又很喜歡的話,最好馬上買回家。
同時,Costco也採用多角化經營,擁有Food
Court、藥房、加油站等許多附屬事業。並且在1995年,Costco推出了自創品牌Kirkland,相關商品從瓶裝水到洗潔精,再到T Shirt,不一而足。
在貨品展示方面,Costco管理方式是提前一季推出商品,比方說在夏天推出秋裝。也正因為這樣的管理系統,Costco有一個專門作進貨和銷售預測的部門,並且與進貨廠商合作,分析消費者需求和潮流,最大限度避免貨物滯銷的風險。
而為了要免去倉儲的開支,Costco將所有貨品都展示在商場中。也就是說,你在商場裡見到多少商品,每樣商品有多少量,那就是那樣商品目前的總量。若是賣完,就必須再進貨。
3. 開支管理
由於收入基本上完全依賴會員費,Costco必須要謹慎地控管開支。除了有專門進行分析的部門外,Costco也從其他不同層面來維持財務穩定:
不作廣告
Costco自成立以來,除了有新商場開張外,不會付費作任何廣告,完全是採用口耳相傳的方式和新聞/影劇曝光。坊間任何與Costco相關的廣告,大都是上游廠商為了要提升自家產品的銷售去做的。
無公關部門
Costco採用Open Door Policy,也就是任何人都能自由地與公司裡的任何人聯絡,包括公司總裁,完全不需要經過公關部門。
禁止使用信用卡
由於信用卡需要支付2%以上的銷售費用給信用卡公司,Costco在美國全面禁止使用信用卡,唯一一家接受的信用卡公司是American Express(美國運通卡),因為Costco與其有特殊的合作協議。
商場佈置極簡化
Costco不會刻意在商場內作過多無謂的裝飾,或是添置華而不實的設施,商場內部陳列擺設儘量簡化,避免不必要的開銷。
降低貨物耗損
Costco為避免貨物遭竊等問題,儘量都是以大量出售,不會去拆分商品成小量。因此,有意偷竊的人便難以將貨物從商場中不知不覺地帶出。同時,藉由商品陳列和其他方式,儘快將商品售出,避免貨物過期或滯銷。與同業相比,Costco每年的貨物耗損僅為其他同業的1%。
不提供購物袋
消費者必須要用自己帶來的購物袋,或者是用Costco在跟廠商進貨時用來裝貨的免費紙箱。
4. 人事系統
Costco的14萬員工中,有超過93%的僱員加入工會。由於良好的福利制度和企業文化,Costco有著業界最低的turnover,每年離職人數低於13%,其中大都是臨時員工。與之相比,其他同業的turnover一般超過50%。
Costco的人事部門極簡化,基本上僅僅是一個輔助部門,專責提供商場管理者相關人事法律建議等較為專業的知識。人事部門不會僱用或者解僱任何員工,所有人事決定都是由商場的管理者決定。
基本上,公司內所有高階職位,有超過85%以上都是內部升遷。Costco是一個講究年資的公司,所以每個人都必須要從基層開始做起,逐部往上爬。大多數的高階主管,年資都超過10年以上,而且對公司忠心耿耿,過去十餘年沒有一位高階主管被同業挖角走。
公司對基層員工提供良好的福利和退休金計劃,薪資普遍比其他同業較高。但是公司的高階主管的基本薪資則遠低於同業,管理階層的主要收入來自公司的股票選擇權,若是公司表現不好,則個人收入銳減。
一般來說,公司對於員工入門審核較為嚴格,在新進人員的招募上,錄取率一般低於3%。也就是說,每100位遞履歷的人,僅有3位能進入Costco。
公司對於員工道德操守有著嚴格要求,但能容許員工有犯錯的空間。只要不是發生重大道德違紀,或是員工實在不適任,公司不會開除員工。在本次金融風暴中,沒有任何全職僱員因節省人事成本而被開除。
因此,Costco的員工對於公司有較強的向心力,離職者較少。雖然在薪資和福利花費上較同業為高,但長期來看卻更有利公司未來發展。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