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其實,我一直在思考一個現在頗為嚴重的教育問題:"如何打破名校迷思對於教育市場的壟斷?"

不管在哪個國家都好,所有的父母和學生,都有一種名校的迷思,特別是在台灣。

大家總認為只要是哈佛、耶魯、史丹佛等等名校出來的學生,就是功成名就的保障。在台灣,則是除了台、成、清、交外,彷彿其他所有學校都變成野雞大學。

這樣的教育制度真的公平嗎?

在這種名校迷思的情況下,每個人都擠破頭地爭著要進最好的大學,哪怕它有著最爛的科系。而這些得以進入好大學的人,除了能肯定他很會讀書外,沒人能保證他有良好的道德操守,或是能夠正常地與人應對進退。

而從名校出來的人,就更容易被那些名校校友看上,甚至變成一種另類的裙帶關係。於是台大的人把持著各產業,或是政壇上的高位,再繼續拉拔更多的台大生上來,這樣真的對其他剛出社會的學子們公平嗎?

當然,我不是像某洪姓教授一樣喜歡挑台大的骨頭,我指的是世上任何一所名校。

只要你高中聯考挑戰失敗,這輩子就永無翻身之日。就算你從前不愛讀書,後來在社會歷練過後痛定思痛,卻難以再度擠進名校窄門。

這樣根本就不是教育應有的精神,這是一種如同古代世家貴族一樣的門閥制度!

事實是,難道那些所謂的"爛學校",就真的沒有優秀的人才嗎?

是的,我認為全世界的教育系統都病了!台灣的也一樣!

良好的教育制度,應該是給所有人民公平的受教權,讓所有人都有資格得到他們想要接受的教育,學習他們想要學習的東西。但是學校與學校間的差距,師資與師資間的差距,卻造成了一種很荒謬的現象:

讀爛國中的人,進不了好高中;讀爛高中的人,進不了好大學;讀爛大學的人,出社會就得矮人一頭。

這是教育的失敗!是國家的失職!

誰說南部的雄中跟雄女就一定比不上北部建中跟北一女?

為什麼台科大就一定比不上台大?

為什麼窮就不能讀大學?

為什麼成績比不上別人,但無論如何都想要在大學學自己喜愛的東西,卻怎麼也進不去大學?

每一個人都應該有資格接受高品質的教育,不論你爸是醫生還是擺地攤。人生而不平等,有不同的聰明才智,有不同的家境背景,但無論如何,國家都應該要提供平等的教育機會。

十二年的國家教育,以及四年的大學教育,為的是要培養所有學生進入社會的競爭力,讓大家都有共同的起跑點。不是要一層又一層地篩選出所謂的"菁英",然後讓菁英能順利地在畢業後坐擁高薪,而讓非菁英的以後流落街頭撿破爛,永無翻身之日。

所以,台灣的教育必須要改革,名校所築成的藩籬必須要被打破!

那麼,我們應該要怎麼做?

很簡單,讓教育回歸到教育!

在過去,教育代表所有學生都必須要到學校上課,讓老師們傳道授業解惑。但老師有優秀的,也有無能的,有能把庸才育成英才的,也有能把天才教成蠢才的。

你就算再聰明,給個爛老師教到,小學落後人六年;國高中再給一個爛老師教到,總共落後十二年。這樣的你,怎麼考進好大學?

所以,教育制度必須從最基層開始,逐步地向上改革。

從前國家曾實施什麼一綱多本、一綱一本的政策,但那完全是捨本逐末!

重點不在於你需要讀多少教科書,讀多少參考書,也不在於國教是十二年還是二十年,重點在於你有沒有學到我們想要你學到的東西。

考試的重點不是篩選好學生或壞學生,而是在瞭解學生的進度,並且以此提供額外的協助讓資質不佳的學生也能趕上其他人。但現行的制度已經扭曲到把小孩分成聰明跟笨蛋,幫聰明的升學,讓笨的去死,這是不可接受的。

因此,對於十二年國教,我們必須要放棄過往的年級制度,而是採用學力分級制度及轉學分制度。

將這十二年內,我們想要讓學生學會的東西分門別類,再依難易分為十二個等級或是更少。比方說數學1級到12級、國文1級到12級等等。

級任導師這樣的概念將不再存在,每個老師將要專精某一門學科的教育方式,一所學校沒有級任導師,只有數學老師、國文老師、英文老師等等。

以小學來說,一門學科有六名老師,分別對應該學科1到6級的教育。而學生可以依照自己的能力去聽適合自己的課程,不需要非得和其他同學一樣。

比方說舊制度中四年級的張同學擅長國文,但英文較差。他可能在讀國文5級,但英文3級,隨著自己的能力變化而選修相應的課程。若是有什麼超級聰明的人,他大可以不斷地作越級考試,只要完成所有必修學科的所有級數,他就正式畢業了。

與你同班的人,都是和你程度相當的人,不再像從前一樣,會有什麼放牛班跟升學班的差別。

每位老師都專精一項,如此一來全國所有教同樣東西的老師,就能藉由網路共同交流,尋求最有效的教育方式。並且共同建立題庫,分享所有的教材,並且從中去蕪存菁,為自己的學生們量身訂作最好的教育方式。

為了要避免有不適任的教師誤人子弟,所有的升級考試,將由國家教育部每半年統一編寫考卷。這樣未能達到該級標準的學生,就必須要留下來繼續讀,直到能順利通過為止。而升級率則決定了一位教師是否適任,低於全國平均升級率太多的教師,必須要回師範學校重新學習如何教育小孩。

你不能放棄你的學生,不能偷懶打混,否則教育系統就會放棄你。

但是,這對學生仍舊不公平!因為我們是在教師誤人子弟後,才想辦法彌補學生。那第一屆被教到的,豈不是倒了大楣?

因此,國家必須要找升級率最高的教師們,錄下他們的教學內容後作成官方的教學錄影帶,讓所有國民都能從教育部的網上下載。這樣就算有爛老師,學生們同樣能夠接受到優質的教育,而家長們也能清楚地瞭解到小孩的學習內容。較聰明的學生,也能隨著自己的進度自由地學習更高階的東西,不用被其他同學拖累。

如果你要搬家轉學,也不用擔心跟不上其他人的進度,因為你的各科學力是隨著你的級數而定。全台灣所有學校,教國文3級的課程內容都會一樣,教英文5級的內容也都會一樣,你不管轉到哪一間學校,你學的東西都是一樣的!

另外,我們可以完全廢除小學、國中、高中這樣的分級制度,因為它本身並沒有任何的意義。

學校是社會的縮影,你必須要學會如何跟不同年紀的人相處。如果你十二年級的大哥哥,卻愛挑三年級的小朋友欺負,這樣的人必須要接受心理輔導,矯正他的心態,以免出了社會傷害到他人。

而當你一個十八歲的人,卻跟一群十三歲的人在同一個英文班裡上課,羞恥心也會迫使你發奮圖強,努力地去趕上和自己同年的人。年齡將不再代表任何事,能力才是重點。

同樣的,校內也可以強制要求所有學生在畢業前必須要完成500小時(相當於三年每周3.1小時)的義工服務,像是替自己的學弟學妹補習,或是到慈善機構作義工等等。讓道德教育得到完善的落實,而非僅僅只是紙上談兵。

如此一來,將不再有什麼名校國中或名校高中,私立的學校也不再會是菁英的搖籃。只要你有心,只要你肯努力,不管你讀哪所學校,都能得到最好的教育,讓窮人跟富人的小孩學的都一樣。凡是能得到小學、國中、高中畢業證書的人,在畢業時就都能處於同樣的出發點。

要做到這一點,首先必須要建立起全國性的教育平台,並且由教育部提出各學科各級的大略教學方案,讓所有國小、國中、高中的老師們對相應的課程發表意見。整合完畢後,編篡出新的教材。新教材完成後對外公布,讓所有人都能知道未來孩子要學的是什麼。並且藉此充份向家長們說明新的教育系統,進行適當的宣傳。

接下來,整合師資,不見得所有學校都有能力為每學科每級都提供一位老師,若是有十門學科,小學就需要60位老師。因此,師資必須要被重新整合,必要時將學校合併。讓各校提出相關的評估報告,先找尋適任的老師,然後再對所有的老師進行一次培訓和再教育。

對於偏遠地區的少數學童,由於已經有電子教材,只需向學校提供足夠的筆電,就可以按舊的年級制度進行教學,但在測驗時仍用新制的考卷測驗。若是未能達到升級標準,則讓老師加強輔導不足的項目,必要時可以加聘臨時老師。

制度建立、宣傳完成、教材準備完畢、師資再教育及整合完畢後,可以開始行動。

新制開始時,採用逐步開放,從舊制中的低年級開始做起,國、高中則是小學的新制運作效果而隨後開放。各年級的學生自動編入相應的班級,比方說五年級的學生自動視為完成所有4級課程。接下來就是該怎麼讀便怎麼讀,無法達到標準的則該科繼續留級,直到能升級為止。

十二年的基礎教育改革完畢後,我們必須要打破大學的名校制度!

一所學校為什麼能成為名校?

這不見得是因為學校裡的教授們都真的很會教,而是因為它們坐擁更多的資源,能吸引到更多優秀的人材,贊助教授們更多的研究經費,然後生產出更多的論文,製造出更多能成功的校友。一代一代不斷地累積,久了就變成名校。

接下來,所有會讀書的人都被這些名校先篩選一遍,其他學校只能摸摸鼻子自認倒楣。

要讓台灣的大學教育與全球的頂尖水準接軌,必須要放棄以學校為名的學位,如台大經濟學學士。相對的,要以國家的標準為基準,只要通過,就是政府認證的經濟學學士。

換言之,無論你是讀哪一所大學,你學的東西都一樣,得到的學位也都有同等效力。

要怎麼做呢?

以一所大學為例,它會有不同的學院,不同的科系,不同的課程和課程內容。這些是阻礙教育的元凶,它讓在台大讀國文101跟在政大讀國文101的學生學到不同的東西。

因此,教育部應該要以全球頂尖大學的教學課程為基準,列出一套教學標準,並且統一全國所有大專院校的課程編號。

比方說,商學院要參考美國華爾頓學院和瑞士洛桑管理學院的教程,工學院要參考MIT和IIT等頂尖學院的教程,音樂學院就參照歐洲那些知名的音樂學校教程等等,最後訂出一套課程標準。

經濟100教初階微觀經濟、101教初階宏觀經濟、201教中階微觀經濟等等,然後每門課必須要列出學生得要學的東西,讓教授們知道什麼東西是在那個階段必須要教會學生的。教育部不會告訴你要怎麼教你的學生,但會告訴你考試會考到什麼,所以你最好教會你的學生要考的東西。

而在統一化教程後,我們就能像十二年國教一樣,採用相同的評量和教學方式。但更複雜一點的是學位的頒發,必須要有一個固定的系統,比方說完成某三十門課可以得生物學位,完成某三十門課可以得文學學位。

學生可以任意選修自己想要的課程和選修的順序,只要你完成學位所需的課程,你就能得到該學位。高興的話,愛讀幾個學位就讀幾個學位,不用擔心入錯系或要轉系的問題。

如此一來,學生們不需要非得進名校才能得到學位,也非得是名校畢業才能有地位。師大的企管碩士跟台大的企管碩士一樣,不管你在哪所學校拿到學位,你們的學力都是一模一樣,都是國家認證的學士。

而教程比照國際間頂尖大學的標準,則能讓台灣的專上教育追上國際的腳步。

這樣,大學中的名校將不再會是那些有優秀校友,資源無限的學校,而是那些能夠把學生教好,每年能生產出大量學士的學校。而台灣教授普遍偏低的薪資,也將因為市場機制而改變。擅長於教育的教授會供不應求,被所有學校爭相邀請,薪資大增。

但是,與十二年國教不同,大學教育的改革,必須要有許多的配套措施。

比方說有些學科如生物跟化學需要進實驗室,有些學科如音樂則難以有大班式的教學。不同的學科有著不同的需求,這會導致所有的大專院校轉向專精於某些學科。而讓市場機制去決定教授需求,會讓一些冷門學科失去優秀的學界菁英。

同時,只重視專精教育的教授,卻輕視於專精於研究的教授,則會阻礙國家未來的科技發展和創新。

在實施時,也同樣會遇到很多問題,像是要跟上國際學術水準,卻沒有相應的優良師資;要按照國際頂尖學校的教程編排自己的教程,但每間頂尖學校有的資源卻不同,能提供的教育也不同,甚至連學制都不同,應該要怎麼樣去學習和編排;教育部的補助經費,應該要如何公平且合理地分配;某些科系要是出現爆滿的情況,應該要如何處理;需要花多少經費去執行這樣的改革,會遇到什麼樣的阻力等等。

有許多技術性的問題需要解決,但如果成功的話,會讓整個教育系統徹底地進化,在滿足所有人的教育需求,並提供公平的教育環境的前題下,提煉出大量優秀的人才。

為了要達到這樣的目標,首先必須要放出相關議題,整合所有大專院校的意見和力量,並且藉此建立起一個全國性的專上教育交流平台。讓各大專院校的教授們先整合出各學院的課程共識,再以此比照國際頂尖學校的水準作出調整。接下來,鼓勵學校合併,進行教育資源和師資的整合。

直到完成所有軟體和硬體建設後,才能開始逐步開放。

我們不能一口氣就將整個制度改變,必須要分成多個步驟,慢慢調整。

先進行課程改編,原本學生已完成的課程,將視各校課程版本與國家標準版本不同之處開設不計分的免費補充課程,讀完即算完成。在將全國所有課程改變成新制後,讓在轉制過程中的所有學生,能在畢業時同時擁有國家認證的畢業證書和該校的畢業證書。

開放全國統一的報名系統,新學生不需要選擇系所,只需要選擇學校和課程。若是該校的課程已經滿額,則可選擇其他學校的相同課程。但是學生必須要自己注意學校的所在地,要是一所在台北,一所在高雄,該校若有提供遠端教學就無所謂,若是沒有則學生必須要放棄部份課程,留待下學期。

每門課的考試地點則全國各縣市皆有一處考試地點,學生在得到課程申請成功的確認後,可以自行選擇要在何處應考。若是學生中途想要轉校,只要想轉過去的學校有空位,隨時都能轉,成績跟修過的課是全國共通的。至於轉系就根本不用在意,因為完全沒有系所這樣的東西,修了相應的課就能得到相應的學位。

學生可以無限次數重拿一門課,直到通過為止,也可以隨時休學,想回來讀再回來讀,成績會保留三到五年。甚至,即便你不進大學也可以,只要能通過該門課的國家考試,你就等於完成了那門課,證明你有相應的知識,集滿學分後同樣能得到學位。

當然,諸如寫論文和進實驗室等,是不能用考試來決定的。因此對於一些需要實務操作的科目,則會有相應的課程,比方說生物501是撰寫論文,化學508是完成一系列的實驗,這些課程就必須要進大學才能完成學分。

接下來的幾年,國家考試的通過率會淘汰掉教學能力不足的學校,並且迫使更多學校進行併校。如此優秀的人才將會被留下,能力不足的將會被淘汰。人們可以靠自修來完成大部分的學分,不再需要付一大堆的學雜費。專上教育則能普及化,而且不至淪落於大學生滿街跑,只有真正的人才才能擁有國家認證的學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悠然 的頭像
    悠然

    悠然人生

    悠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