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者因書而富,富者因書而貴",這句話其實是騙人的,特別是在這種不景氣的年代。
不過,我還是很愛讀書,小學時我可是那種一個暑假就能讀完一百本書的認真小孩。
還記得年輕的時候,常常會讀劉墉等那種比較偏向心靈成長的書,但年紀大了以後,對於那種書反而完全失去興趣。事實上,我已經有很久沒有買那些不實用的書了,書架上全都是講財經企管、投資分析等很實用的書。
有時候我會想,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轉變?是因為我的心靈變匱乏了嗎?
應該不是這樣的,主要的原因,應該是我已經建立了自己的人生觀,塑造了自己的價值觀,所以不再需要依賴別人的指引。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亦文章。
小時候我是很痛恨填鴨式教育的人,特別是因為我讀的是私立小學,四年級學唐詩,五年級學宋詞元曲,六年級學論語,全部都要死背下來。那時候的我,甚至可以一下午就背一千個英文單字,抽考正確率大約在70%~80%之間。
後來我開始明白填鴨式教育的重要性,因為它真的是學習的根本,想要學會更精深的學問,一開始就必須要死背硬記。然後以這些死背硬記的東西為基礎,找到其中的規律和邏輯,最後發展出屬於自己的東西,不斷地創造和革新。
如果沒有那些死背硬記的基礎,就幾乎不可能有之後的發展。從這一點來說,現代人無疑是幸運的,可以踩在前人的肩膀上,系統化地學會他們的學識,然後看得更高更遠。
我認為,這世上的人可以分成六種:蠢才、庸才、通才、專才、全才、天才。
蠢才,指的是如朽木般不可雕琢的人。
沒上進心、沒好奇心、沒對事物的熱忱。他們對學習沒有興趣,本身也不是什麼聰明人,更不用說俱備什麼專業知識。這世上有極少部份的人是這樣,他們或許是被命運折磨到失去了對人生的希望,或者是智力真的天生不如人,甚至是從小被慣壞到無知無能。這樣的人,安份守己地作個平凡人倒也無所謂,否則便是一場災難。
庸才,指的是平凡無奇,行中庸之道的人。
得過且過,不喜歡改變,也不想要改變,凡事逆來順受。或許有些本事,但需要他人領導才能發揮。喜歡照章辦事,討厭責任,對事情缺乏熱情也不積極。
這世上大部份的人都是這樣,這並不是什麼壞事,至少因為如此,才會有一個和平的世界。而這些人也是社會中最重要的一部份,像機器中的零件般運轉,你不用擔心哪天他們會跳tone。他們是真正讓整個社會運作的人,絕對不可或缺。
通才,指的是什麼都懂一點,但無一精通的人。
對事物有廣泛的興趣和好奇心,不過缺乏熱情,往往三分鐘熱度一過,原本感興趣的事馬上就冷感了。優點是能夠以較深遠和廣闊的角度去看待事物,往往會有些出乎意料的好主意。
但缺點是往往志大才疏,只隱約知道該往哪個方向走,卻缺乏細部操作能力,而且容易把事情想得太簡單、太理所當然。這樣的人最忌有野心,因為他們的能力有限,也不見得會是個優秀的領導者。
專才,指的是擁有一技之長,精通某項學問或才藝的人。
對某些事物有著強烈的求知慾和熱情,會傾盡全力地去研究學習,精通之後創造出屬於自己的一套。他們是推動這世界革新的人,不斷創造新的知識、新的理論、新的系統,讓世界不斷地進步。
但是,這樣的人往往欠缺大局觀,缺乏統籌管理的能力,也不見得精通人與人之間溝通交流的軟性技能。擁有專才的組織就像把柴油引擎換成核子動力引擎一樣,跑得更快更持久,可是要是往錯誤的方向跑,滅亡得也就更快。
全才,指的是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才智見識遠勝同儕的人。
全才最大的特徵,就是旺盛的求知慾和熱情,以及不屈不撓、越戰越勇的意志。旺盛的求知慾讓他們能不斷地學習成長,對事物的熱情讓他們不會半途而廢,不屈不撓的意志讓他們能勇於面對挑戰,越戰越勇的精神讓他們能冷靜地面對失敗,汲取經驗後再重新站起來。
他們對於這世界的一切都有著獨到的觀點和想法,有大局觀的同時卻也能專注於小細節上,是極富領導魅力之人。雖然在專業能力上遠不及專才,但能夠憑藉著對事物和人心的理解,快速地分析學習,並且整合調度手上各種資源來達到目標。這樣的人是真正絕頂的領導人才,可惜鳳毛麟角,萬中難以挑一。
天才,指的是對事物有著與生俱來的天賦,才能足以讓人嫉妒的人。
有些得天獨厚的人,不需要太努力就能有所成就。別人花十年才能精通的東西,他只需要花十天就能掌握,這樣的天才怎麼不讓人嫉妒?
但是,天才也有分兩種,精通人情世故和不懂人情世故。前者是更勝過專才和全才的頂尖人才,百萬人中挑一。而後者卻往往連庸才都比不上,畢竟與人相處不能恃才傲物,EQ不夠高,IQ再高也難逃眾叛親離的命運。
對一個組織來說,最好的組成方式並不是菁英制度,而是各種類型的人才都能有一些。
這世上平凡的人總是比出類拔萃的人多,而越是聰明絕頂的人,往往也越不能瞭解平凡的人的需求和想法。而越是聰明絕頂的人,同樣也就越不安於現狀,越難被駕馭。
假設現在有兩組人馬,第一組都是由無所不能的天才組成,第二組則是個各種人才都有,這兩組人互相競爭,誰會取得勝利?
很多人會認為都是天才的那一組,因為菁英們做出來的東西永遠是最好的設計,菁英擬定的計劃永遠是最行之有效的。但事實是,如果我是老闆,我會選擇用第二組而不是第一組。
菁英們往往自視甚高,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套辦法,誰也不服誰,可能會吵上三個月都得不出一個結論。他們對於才智比不上他們的人缺乏瞭解,因此他們的計劃往往只能滿足和他們同一個等級的人的需求,卻忽視了多數人的需要。
而到了實際實施計劃的階段,菁英們又往往難以忍受"屈才"的工作,他們追求更高的成就,要求更高的報酬。對他們來說,做低階的工作是一種折辱,強烈的榮譽感與自尊不會容許自己被這樣輕視。因此,第一組我不敢用,也不能用。
事實上,除了天才外,任何人才都是可以培養的。而只要放對了地方,任何人的表現都可以不遜於天才。
我認為,一個人能否成為優秀的人才,不是看他的天資,也不是看他的家世背景,而是看他這個人有多少的好奇心。
只有對世界充滿好奇,無時無刻想要探索這個世界的人,才會不斷地學習和改善自我。而藉由這樣的方式,他們能整合更多的知識,發展出新的知識和理論,並利用這些新知識和新理論創造出新的東西。
想要知道一個人是否有可塑性,看他在閒暇時做什麼就知道。
優秀的人才,在做完手頭上的工作後,會利用閒暇的時間創造新的東西來幫助自己更快速地處理以後的工作。於是工作越來越有效率,他的閒暇時間也就越來越多,能做更多的思考和創新。
相對的,平庸的人,在完成手上的東西後,難得的悠閒時間裡,他只會繼續放鬆,等著新工作再進到自己的inbox裡。
對於優秀的人才,我們要儘可能讓他空出時間去思考和改造,讓整個組織變得更有效率;而對於平庸的人才,我們則應該讓他的inbox永遠塞得滿滿的,以免浪費了生產力。
不同的人有不用的用法,也有不同的位置,最好的推銷員不見得會是最好的部門主管。
只有瞭解人才的性質,將人才放到正確的位置,才能發揮人才最大的效用。
- Apr 12 Mon 2010 08:22
六種人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