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任何類型的成功,背後總會有一個行得通的理論(請見:大師都是哲學家)。所以,我也一直在投資的過程中,試著思考出一個屬於自己的理論,期待哪一天我也能成為跟其他前輩們平起平坐的大師之一。

我想,每個想要成為分析師的人,都應該有自己的投資理論,並且用這個理論去建造自己的model,並且不斷地試驗改進,直到成功為止。失敗了也無所謂,重新再來就好。主張長期投資的我,之所以會每天盯著走勢,並不僅僅是無聊而已,也是在作實驗。

以下,是一個我還沒發展成熟的投資理論,因為裡頭有一些我尚在思考解決之道的問題。對於市場運作有興趣的人,可以讀讀看我的觀點。如果你不喜歡投資,認為錢應該要放銀行或標會,那下面的理論並不適合你。但無論如何,我會儘量讓它讀起來有趣些,以免大家讀了會睡著。

這個理論,我稱它作Casino Theory,也就是"賭場理論",一言以蔽之:

"價格走勢存在不可預測性,但價格波動存在可預測性。投資獲利是機率問題,因此不需要去試圖預測價格,因為那並不影響獲利。獲利的重點,在於在股價下跌的可能性低於自己風險承受度時買入,並於股價上漲可能性低於下跌可能性時賣出。"

online-casino.jpg

有很多人認為投資跟賭博不一樣,因為只要你認真地去分析,你可以挑選出好一點的公司,自然就會賺錢。我認為那是不對的,好的公司不見得是好的投資,壞的公司也不見得不值得投資。一旦進了市場,你就等於進了賭場;而一旦擁有了一支股票,你就等於上了牌桌。

每個進了賭場的人都想賺錢,每個進了市場的人也是如此。而進了賭場後,你可以選擇自己熟悉的遊戲,就如同你可以選擇自己熟悉的股票一樣。接下來呢?你就要靠運氣、靠人品了,因為沒人能保證你不賠錢,也沒人能保證你眼裡的好公司一定能讓你大發利市。

一般來說,股市分析分為兩大派,一派是台灣很風靡的技術流,另一派則是主張基本面稱王的大局流。兩者都有優劣,雖然我是反技術分析的人,但我不諱言技術分析也有它的道理在。不過總的來說,我相信公司的基本面決定了一切,我主張長期投資而不是短線廝殺。這與我貪生怕死的習性有關,看到錢莫名其妙消失等於在割我的肉一樣。

而事實是,在觀察市場那麼久後,我認為兩者都不適合散戶。因此,我一直在思考一個能用最簡單的資訊來決定投資標的,同時能降低風險,避免損失的投資理論。

喔,是的,好的男人老師帶你上天堂,不好的男人老師帶你睡車床住套房。

首先,要瞭解市場前,我們必須要瞭解LV包包的價格是怎麼變動的。你沒聽錯,LV的價格決定了市場的運作方式。買股票基本上跟買LV並沒有什麼不同,差別只在於一個你能隨時帶著出門,一個你只能在電腦螢幕上見到。

市場的運作很簡單,買方出價,賣方出價,合則成交,不合則靜待下一位有緣人。而雙方出價的範圍,決定了商品價格的波動範圍。就好比有人認為這個LV包價值十萬,有人認為價值5萬。如果你手上有一千個LV包,你需要用競標的方式去賣出他們,你就會發現這 一千個LV包的出售價格絕對不會一樣。

是什麼決定了這個LV包的出售價格?

第一,是你自己的訂價。你必須要考慮進貨的成本,銷售的成本,還有你自己想要收取的利潤。

第二,是買方對於LV包的訂價。買主需要考慮自己口袋裡有多少錢,自己有多想要這個LV包。當然,也要看買主想買LV包的動機,有些人是自用,有些人是要轉賣。

如果你將問題簡化,LV包的價值不過就是買賣雙方互相殺價的結果,市場供需角力後的價格。但事實上,背後的東西遠比你所想像得多。

很簡單的問題,如果你進貨的成本是一萬塊,你會不會用低於一萬塊的價格去賣掉它?

大部分的人一定會說不會,還會認為哪個會那麼傻地去倒貼。但如果我說,現在LV包生產過剩,你手上的貨已經三個月找不到買主,而你手上沒有足夠的現金還清貨款,有資金周轉的緊急問題,你會不會選擇降價把東西都賣光,儘量回收成本呢?

相對的,如果你原本只打算出五萬塊買LV包,但現在叫價已經到八萬塊,你會選擇放棄,還是選擇繼續叫價?

要是我告訴你,你很愛很愛的女生說只要你只要把它買下來送她,她就作妳的女朋友,你的決定會不會改變?

那麼,如果現在你用六千塊的價格賣出你的LV包,就代表LV包只值六千塊嗎?

不,價"格"和價"值"完全是兩碼子事。價格會受到各種不同的因素影響而變動,但價值卻不可能會改變。這也是技術流和大局流的最大不同,前者在乎價格,後者在乎價值。

假設現在你手上有兩隻手錶,一隻說現在是4:30,另一隻說現在是3:15,請問你現在是幾點?

答不出來嗎?那麼再假設現在有一千隻手錶,有999隻說現在是4:30,只有1隻說現在是3:15,請問你現在是幾點?

4:30?錯了!

3:15?也錯了!

有誰規定錶上的時間一定是準確的?現在就不可以是5:20嗎?

技術分析試著告訴你現在的時間,但它是基於手錶上的報時。基本面分析讓你觀天象,雖然相對準確,但誤差不見得會消失。

市場就是這個樣子,當它表現成這樣,你也以為它是這樣時,它偏偏就完全不是那樣。

學院派的理論告訴我們,市場價值是一個公平的價格,它反映了一樣物品所有相關的資訊。所以,市場永遠是有效率的,任何價格變動都是因為某些訊息的釋出影響了物品的價值。

我說,那純粹是狗X不通。(不好意思,我不喜歡罵粗話。)

有一個農場主人決定要把他養的牛拿出來賣,於是就牽著牠來到了市集。這頭牛長得英俊瀟灑、雄壯威武,拳打金城武、掌劈劉德華、腳踢言承旭、肘頂吳尊,每一頭母牛見到了都忍不住大拋媚眼。而且,這頭牛精通七十二門絕藝,舉凡耕地、推磨、拉車、唱嘜阿喜、跳脫衣舞,全都難不倒牠。

那麼帥氣拉風的牛,當然大家都急著競拍回家,紛紛出起了高價。

"我出十萬!"

"十五萬!"

"老子出三十萬!"

然而就在農場主人越笑越開心時,忽然一個獸醫站了出來,他說:"我是一位獸醫,以我臨床三十年,診治超過一萬七千頭牛的經驗,我可以很負責地告訴你們,這頭牛不僅是頭GAY牛,而且還有愛滋病。"

得知這個消息後,還有人願意出30萬買它嗎?

要是連養了那頭牛好幾年的農場主人都不知道那是頭有愛滋病的GAY牛,要是沒有獸醫在,其他競拍者又怎麼會知道?

事實是,說不定那獸醫根本就是假的,因為牛根本就不會得愛滋病。

市場真的會告訴你所有的資訊嗎?就算它真的告訴你所有的資訊,你怎麼知道這樣的資訊會對價值影響到什麼程度呢?

要是新聞說某公司的倉庫起火,該公司的股價勢必會應聲大跌。但說不定這場大火沒人員受傷,沒貨物被燒壞,而且倉庫是租來的,不需要負擔任何損失,那麼那樣的大跌會有道理嗎?

市場或許是有效率的,但它的有效率並不能幫你獲利。它反映的並不是公司的價值,而是投資者的心理。
它像是一個傳聲器,把投資者的恐慌和狂熱加倍地放大後,再傳送而出,最後導致越來越多的不理性。

學院派只有一個說法是可信的,股價的波動是不可預測的random walk。但事實是,這樣的random walk並不見得是完全不可預測的。

我認為,我們不需要精準地去預測股價的走勢,也不需要過度去瞭解公司的基本面。前者決定賣賣時機,後者決定商品價值。不過,兩者都跟你會不會賺錢沒有半點關係。因為價格永遠都是不理性,也永遠無法正確反映出價值。

專注於瞭解公司的價值是在賭,賭哪一天它的價格會match上它的價值,說不定你這輩子永遠都等不到。
然後你就可以翻唱陳奕迅的K歌之王:"我已經相信,有些股我永遠不必等,所以我明白,在燈火闌珊處為什麼會哭。你不會相信,買了它每天有多痛苦,只想你明白,我不甘不願等等等等到要吐。"

專注於分析走勢也是在賭,賭你能從一張圖就看出它會往上還是往下,會往上多少,或會往下多少。

所以,不管是哪種投資法,其實跟賭博沒什麼兩樣。

股價的波動,其實只是機率問題而已。這就跟玩blackjack一樣,當你見到桌面上的牌,你可以去推算自己會拿到什麼牌,計算自己的勝率,然後選擇要call還是要fold。當然,這其中也牽涉到怎麼去分析其他玩家的表情、肢體語言、心理等等。

股市比blackjack更有趣,你的對手不是你對面Tom、Bob,或是Ken,它的名字叫作市場先生。它是一個集合體,千百萬人的思想和心理的集合體。所以它充滿著矛盾、充滿著情緒性,你不知道他下一秒會大笑還是會大哭。

這樣的遊戲,比blackjack還要刺激太多了。

現在,我們要觀察這位市場先生的行為模式,但我們要明白,不管是怎麼去看基本面,怎麼去作技術分析,我們都無法真正去掌握它的行為。事實是,這樣的分析本身就已經很難理解了。因此,我們必須要回到最原始的投資面來看。

投資,是為了什麼?

很簡單,是為了賺錢。所以投資的第一目的在於保本,第二目的在於獲利。不管你買的是老字號的麥當勞,還是某家名字聽起來很炫的小科技公司,你也不過是為了賺錢而已。能賺錢,買什麼還不是都一樣?

因此,在上牌桌之前,我們必須要先規避可能的風險。比方說,選我們熟悉的遊戲,選我們懂規則而且有一定經驗的遊戲,這樣可以降低風險。但大家都認為,越安全穩定的公司,投資報酬率往往越低,因為風險變小了。可是事實不見得是這樣,有興趣的話,可以讀這一篇:投資心理學

視個人的風險承受度,最少要選beta值在1.5以上的股票。然後,我們就可以開始這個理論最有趣的部份了。

我認為,在確定公司不會倒的前題下,投資基本上不會被套牢超過五年。因為所謂的套牢,是指買入價格長時間高於現價,但隨著景氣改變,就算公司是間爛公司,熱錢湧入也照樣會把股價推高。

之所以不會超過五年,是因為五年內最少會經歷一次的景氣循環,你絕對有機會將股票賣出去,差別只在於認賠殺出後再投資的報酬率會不會高於抱著等的報酬率而已。

套牢不見得是世界末日,說不定還是件好事,避免你又亂買亂賣,越賠越多。

在你看好公司前景,大致上確定公司不會倒的情況下,投資無論如何都會有讓你回本的機會。

那麼,我們來看股價波動。

每一支股票,都會有它的beta值,也就是風險係數。它決定了股價每天波動的區間,也代表了你有多少機會可以從中獲取利潤。
比方說GE的beta值是1.52,面臨倒閉危機的AIG,beta值則高達3.98。beta值越高,投資風險就越高,投資報酬也就越高。當然,這是一個過份簡化的說法,我想應該也沒有人想聽beta的計算方式和它的實際意義。

當我要分析一支股票是不是適合我的操作理論前,我要先觀察它的"trail",也就是這支股票"走了多少的路"。

我們都知道,股價會不斷波動,從$10到$15可能需要一年,但它可能是先從$10跌到$6,再爬到$14,又跌到$9,最後到達$15。

股價的trail就是指從A點到B點的過程中走了多少路,$10到$15代表50%的稅前獲利,不過如果你能預測準整個波動,在跌時賣空,漲時買進,你的獲利會超過200%。換言之,trail越長,就越有操作的空間,但同時,也代表beta值就越高。

所以,我們可以思考下一個問題:應該要買了放著等它漲,還是要追著trail走?

答案很簡單,這取決你有多會"猜"。

假設一支股票buy and hold的年獲利是20%,但它的trail卻是1,500%,追著trail應該會是更好的選擇。道理很簡單,要是你有10%的機率猜對,你將能獲得150%(1,500% x 10%)的獲利,遠高於20%。

要是你被套牢了,也沒什麼大不了的,最多就放個五年而已,就算你認賠殺出,也不是完全血本無歸,總會有東山再起的一天。更何況,你可以藉由波段操作去拉低均價。只要你沒有用融資融券去作大槓桿,又有足夠的耐心,最後也不大可能會賠錢。畢竟再怎麼樣,也不會比把錢存銀行的利息低。

如果你還年輕,可以跟股市耗上好幾年,只要你買的公司不倒,最後笑的多半是你。

為了測試這個理論,我花了幾天的時間製作了一個excel幫我分析股價波動,而研究結果卻讓我感到訝異。

temp1.jpg

temp2.jpg

股價走勢不存在可預測性,但股價波動的確是存在可預測性。因此我的策略是,決定你自己的風險係數,然後在股價達到你所能承受的風險範圍後買進。

道理很簡單,股價的波動是有限度的,像台灣是規定每日7%,北美股市雖然沒有相關的限制,但很少有股票會一天之內跌個50%之類的。因為,在沒有重大利空或重大利多消息前,股價的波動只是很單純地反映出買賣雙方之間的供需關係而已。如果在這個時候出現暴漲或暴跌的情況,往往與公司實際的表現和公司的價值無關。

值得一提的是,每次當出現暴漲或暴跌的情況時,很多人都會開始問:"到底怎麼回事?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其實,往往從新聞上或從專欄上得到的理由,都是牽強附會。比方說大漲可以說是今天美國的就業數據大幅改善,但要是就業數據大幅改善的同時,股市卻大跌,這些"專業"的分析師們馬上會有另外一套說法,像是"雖然改善,但不合市場預期",或者是"已經反映在股價中,因此今日獲利了結"。

讀這些所謂的"原因",只不過是在浪費寶貴時間罷了。即便知道原因,那又怎麼樣?這既無法改變現實,也無法避免同樣的事再次發生,因為你根本不知道這些原因下次會在何時再度出現一次。

但如果你用純機率的看法去看待股價變動,那就完全是另外一回事。

以剛為我賺了一點小錢的GE為例,它的beta是1.52,大概符合我所需的標準。而這家公司是跨足多個產業的conglomerate,歷史悠久,表現穩定,雖然債務比例偏高,但大致上安全無虞。至少我可以很大膽地說,等到GE倒了,全美國的企業至少也已經倒掉了一半。

在過去一年中,它的trail是92.83%,但它的hold and gain僅有23.11%。換言之,我只要有25%的機率猜對,就能創造高於23.11%的獲利。

假設現在我將錢分成四份,一份買中了,另外三份沒買中。在我獲利了結時,理論上來講,我會有40%左右的獲利。但是,這是不對的,至於原因稍後再講。

就過去一年股價波動的情況來說,每日跌幅最高不曾超過7.85%,漲幅最高不會超過6.46%。而在知道開盤價的情況下,我可以確定開盤價有95.02%的機率不是當日最高點,有96.17%的機率不是當日最低點。同時,我知道收盤價有95.79%不是當日最高點,有95.02%不是當日最低點。

這樣的數據告訴你,不要在開盤後的半小時內買賣,也不要在收盤前半小時買賣,因為你很難買到最低點或是賣到最高點。同時,它也等於告訴你,假如你想要作day trade,要在收盤前賺取微小利差就收手,並不是不可能的事。因為你知道,你有可能買到最低點後,在收盤前賣出,畢竟收盤有95.02%的機率不是最低點。

那麼接下來,我們就要觀察股價在過去一年內的波動幅度。

以GE來說,它的波動可能性如下:

TEMP3.jpg

這個表格是什麼意思呢?

OH - (高點價-開盤價)/開盤價
OL - (低點價-開盤價)/開盤價
HC - (高點價-開盤價)/收盤價
LC - (低點價-開盤價)/收盤價
HL - (高點價-低點價)/開盤價

由這裡我們可以發現,當日高點往往不會超過開盤價的8.57%,而低點很巧合的也是如此。所以當我們發現盤中的價位越接近這兩個價位時,現今的價位是當日高點或低點的可能性就越高。

比方說目前的價位是開盤價的5.38%,就機率來看再往上漲的機率僅有3.45%,你多半可以確定不會再漲了。即便再漲,也很難超過8.57%,你已經吃到了整尾魚的身子,後頭沒什麼肉的尾巴就乾脆放棄掉吧。

藉由觀察過去股價的波動來判定現今價位是高點或低點的機率,我們不在意它再來會漲或是會跌,那根本就不重要。而你買入的點,也代表了你的風險容忍度。

假如你想要80% confident股價不會再往下跌,那麼一旦跌幅超過開盤價的2.5%,你就可以買進。再跌下去的機率有,但是僅有20%,你認為20%的風險是可以忍受的,那就買吧。

運用這個方式,你可以很大程度避免風險,只在有機會出現時才出手,當天出手,當天閃人,沒有任何的風險。

理論聽起來很美好,但實際操作上卻有不少的問題。

第一,高低點出現的先後順序。
要是高點比低點晚出現,你就有機會吃掉整條魚,但要是低點比高點晚出現呢?雖然你知道在收盤前賣掉有95%的機率不會有損失,但這是在你真的買到最低點的情況下。要是你只有80%的機率買到低點,你當日賣出又不致損失的機率,便只有76%。同時,你必須要考慮交易的手續費,這會大幅度打壓你的獲利空間,甚至白忙一天。


第二,你可能遇不到你預想中的高點與低點。
統計數據說,跌5.38%時,有80%的可能是當天的最低點。但這也代表,有80%的可能,你根本就遇不到它會跌到5.38%。如果你僅僅選擇在達到你的信心標準後才肯出手,有很大的機率是,你一年中只會有50次左右的出手機會,平均每個禮拜一次。在考慮到你自己買賣的timing抓錯的可能下,一個月出手四次的獲利有很大可能會不如預期。

這兩個重大的問題,代表day trade並不是一個好選擇,但並不代表這樣的理論沒有可行性。

第一個問題是不可能解決的,但第二個問題可以。因此,我試著去分析交易量與波動的關係,如果價格波動會因為交易量的不同而不同,那麼我就可以儘可能地降低誤算機率。

temp5.jpg

temp6.jpg
tmp7.jpg

圖一是計算開盤價與收盤價之間的價差。隨著交易量的放大,波動也有呈現扇型放大的情況。但數據分析結果顯示,它的correlation僅有+0.50,而趨勢線的計算則表示,R^2僅有0.25。好消息,也是壞消息。雖然它不是一個公式就能算出交易量與波動的關係,而隨著交易量變大,波動的不可預測性增加。但同時,我們可以較為精準地計算出波動的upper bound和lower bound。

圖二是計算當日高低點之間的價差。它的correlation僅有+0.64,較圖一為強。同樣的結果也反映在趨勢線上,較為密集的分佈及開口較小的扇面,都代表了交易量對於price dispersion的影響。事實上,如果你計算它的趨勢線,R^2高達0.53,是很不錯的結果。

圖三是計算開收盤價之間的價差佔了高低價之間的價差多少比例。從這裡可以很明顯地看出兩者並無任何關聯,它的correlation低到只有+0.18,也就是說,交易量的大小不會影響到兩者間的差異。不過如果你從另一個角度去看,也就純從價差而非%差去看,則會得到於圖一和圖二相似的結果。

tmp2.jpg

單純從交易量分析的結果可以看出,隨著交易量變大,價格波動也會跟著變大。這似乎很合理,因為當買家和賣家變多後,人多口雜,自然會眾說紛紜,不知所云。但這也指出了另一個問題:市場價格並不如想像中一樣的合理。

為什麼這麼說呢?

大多數的人都認為市場價格是一種"群眾智慧",每個人都知道一點點的市場資訊,並且藉由他們所知的資訊訂出價位。市場則匯集了所有人訂出的價位,並且給出了現價。理論上來講,我們假設錯誤的資訊會互相cancel out,最終只會留下訊號最強的正確資訊。

比方說A知道牛是得了愛滋的gay,它會出價2萬,但B卻聽說這頭牛每天都會拉出999純金,所以出價30萬。如果A和B把消息傳出會發生什事?

我們都知道牛不會得愛滋,也都知道牛糞不可能變成真的黃金,這兩個錯誤的訊息在理論上會cancel out,並且得到平均16萬的價格。假設有三組人知道這些消息,一組相信A、一組相信B、一組完全不相信。那麼相信A跟相信B的人給出的價位,在理論上來講應該會cancel out,最終會造成完全不相信的那一組的意見成為主流。

可是事實並非如此,因為你無法保證相信A的人會比相信B的人少,也無法保證完全不相信的人會多於任一組的人。這突顯了市場價格充滿偏見且不理性的,是一種少數人服從多數的遊戲。

這一點從構成扇形開口的兩條線中可以看出。要是市場是理性的,兩條線不會都向著右上走,而是一條走右上,一條走右下。而這樣的結果等於告訴了我們三件事:

1. 波動與交易量成正比
2. 在不同交易量下波動的上限和下限

3. 市場價格充滿極端性

基於1&2,我們可以利用這個結果去推測每天波動的上下限,進一步提升我對價格落點預測的準確度。但是,同樣也有一個重大問題。總交易量只有在收盤時才會知道,你無法一開盤就知道總交易量是多少,這是一種事後諸葛的結論。

我可以採取平均法,比方說開盤後一小時的交易量是50萬股,離收盤還有6小時,那我就用50萬乘以6,預測今天交易量是300萬股。但我沒有足夠的數據證明我的預測能接近現實,事實上,我沒有足夠的數據作相關的分析,所以我無法給出一個結論。可以試試看,不過我會暫時說"此路不通"。

於是,我又想了另一個方法。

我不作day trade,但是如果我作weekly trade呢?只要把時間拉長,我就有更多的空間進行買賣,這樣不是很輕鬆嗎?

至少,要是上班的話,早上開一下開盤價,下個單後出門。回家後看看有沒有買到,要是買到了,隔天同樣看個開盤價,然後掛賣出。這樣的投資法,應該很適合平民老百姓吧?

但是,這同樣牽涉到很多問題,因為整個model變得更加複雜。至少excel的設計變得很複雜,你必須要讓它自動去計算五天的平均,再用這些資料去作分析。這需要一個database來作計算才能達到我要的標準,所以將會比excel更花時間,而且也不是我的KISS(Keep It Simple Stupid)初衷。

要是哪天我作好database了,再把分析結果告訴各位,因為我也蠻好奇會有什麼東西出現。(笑)

那麼,如果我打算作weekly trade,我應該從哪著手?

首先我們必須要找出背後的理論和邏輯,再以此為基礎去發展整套系統。weekly trade代表你將五天變成一天,基本上和先前的處境不會有太大的不同,但事實上並非如此。因為這代表投資者有足夠的時間去消化任何的市場訊息,而且你多了另一項可以參考的指標:股價連跌或連漲了幾天。

這其實是很有趣的事,假設股價對於新聞的反應是即時的,為什麼它會出現連漲或連跌的現象?

會連漲或連跌只會有三個原因:
1. 股價對新聞的反應力度不正確,所以原本應該跌5%,它卻只跌了3%,後來又補跌
2. 負面新聞連續好幾天出現
3. 市場恐慌或狂熱

你無法排除任一可能,因為市場雖然有效率,但並不代表它走在正確的方向上。就像時速500km的超快列車往北跑,但終點站卻在南方一樣。不過,這並不重要,我們僅需要知道會有這樣的現象即可。而分析過去一年的記錄後,我們會得到下表:

tmp3.jpg

如何使用呢?有兩種方法,一是看總合的漲跌幅,二是看漲跌的天數。

比方說連跌兩天,但跌幅已將近14.37%,我們可以很合理地認為將會出現反彈。而若是我們見到連跌十天,即便只跌8%,我們也可以認為反彈的時刻已經到了。

這樣的方式仍然有其缺點需要改善,但目前為止,我的實驗也就做到了這裡而已。或者說,我已經有點懶得寫下去了。

說不定在今年年底前我能完成這項龐大的任務,或許不能,天曉得。

如果你真的很有耐心地讀完了,我覺得你真是太厲害了,要是我一定讀不完(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悠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